【本報訊】近年本港電話騙案猖獗。保安局數字顯示,今年首9個月共接獲732宗電騙案,較去年同期下跌逾7成,惟涉及假冒入境處官員的電騙案卻勁升逾3倍,由8月的8宗上升至9月33宗,損失金額超過港幣1,000萬元。
10%受害人為專業人士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昨討論電騙案情況,保安局副局長李家超稱,去年7月警方接獲最多電騙個案,達1,000宗,及後數字下降,直至今年8、9月份又突急升60%。他指電騙案受害者最多為51至70歲,佔整體4成;受害人以無業人士為主,佔51%,基層市民佔33%,管理及專業人士亦有10%。
局方亦注意到近期「假冒官員」騙案死灰復燃,稱騙徒手法有所改變,在致電受害人時,會先播放錄音冒充本港入境處職員,稱受害人有文件待取、或訛稱受害人牽涉內地發生的刑事案件,一旦受害人作回應,騙徒便會以「內地官員」身份騙取受害人將金錢匯到內地銀行戶口,作所謂的調查保證金之用。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要求局方提供電騙案受害人的分析資料,李家超回應稱受害人中招並非因愚蠢,「其實騙徒針對人性弱點,受害人對人性嘅關懷同親人關心而受騙,所以我哋要支持同保護受害人」。
■記者紀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