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得網民者得天下 - 李平

蘋論︰得網民者得天下 - 李平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中國的古訓。在戰爭年代,爭取民心就是爭奪兵力、物資、情報;在和平年代,爭取民心就是爭取選票。在今次美國總統選舉中,特朗普所籌募的競選經費只有2.7億美元,比希拉莉的5.21億美元,少了近一半,而且一路受到報章、電視等傳統媒體圍剿。如果沒有互聯網,特別是社交媒體,無法想像,他這樣一個政治素人,如何勝選。輿論不能不慨嘆:傳統媒體已脫離民意,得網民者得天下。

瓦解權威 助素人登政治舞台

特朗普勝選,反映的是反精英、反建制的民意,這正是網絡的優勢。科技趨勢大師Kevin Kelly在其經典著作《網絡世紀10個規則》(NET & TEN)中指出:「網絡原則擯棄了僵直、封閉結構、全面計劃、中央權威及固定價值。相反地,網絡提供了多元、差異、曖昧、不完整、偶然及多重性。」特朗普參選之後,拋出的一個又一個廣受爭議的話題,被循傳統政治準則運作的報章、電視批判得體無完膚,但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民粹等指摘,最終無法阻止特朗普入主白宮。
Kevin Kelly曾斷言:「網絡傾向於瓦解權威,將它的效忠對象移到同儕團體。」網絡之所以傾向於瓦解權威,成為政治素人登上政治舞台的最佳平台,是「因為它對底層群體力量的擁抱」,是其草根性。
能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這類報章發表文章的,多是精英中的精英,受其影響的也是精英為主,但誰都可以在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上發言,都有機會獲讚、獲關注,都可以有自己的朋友圈。
從台灣政治素人柯文哲在台北市長選舉中勝出,到香港政治素人徐子見在區議員選舉中勝出,都可以看到網絡瓦解權威的力量。在過往中東、東歐的顏色革命中,網絡更被稱為「孵化器」、「演兵場」。可見,網絡瓦解權威的力量,不只衝擊獨裁政權,也衝擊民主社會中的建制,得民心得天下已在很大程度上演化成得網民者得天下。

網民調侃 終於全民參政議政

雖然,即將入主白宮的特朗普是否完全代表民意有可爭拗之處,畢竟他的普選票並不佔優,美國多個城市仍有反對他出任總統的示威,但是,民主制度保證了他與現任總統奧巴馬的權力交接,也保證了反對他的選民可以在街道上、在網絡上宣洩不滿,而不用像中國網民一樣擔心被加上妄議中央、誹謗國家領導人的罪名。
中國網民調侃:「在美國大選投票的這一天,中國終於實現了全民參政議政。」可悲的是,中國百姓可議可參的是美國的政治而不是中國的政治,一如網民所說:「特朗普是用來吐槽的,習核心是只能擁護的。」而且,就在美國大選投票的前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網絡安全法》,官方着力宣傳的是加重對網絡詐騙、傳授犯罪方法的打擊,但網民害怕的是言論自由進一步受壓,西方國家關注的是在中國營運的外資網絡營運商也要監管網民的訊息。
中國對網絡的監控和網絡訊息的屏蔽,是世界上最嚴厲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更親自兼任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不難想像,中共管治危機越嚴重,對網絡的管控就越嚴厲,但這種網絡姓黨所塑造的假民意,與媒體姓黨的粉飾太平一樣,總有被揭穿皇帝的新衣的一日。
對香港而言,不只是「網絡23條」隨時捲土重來,連《基本法》23條立法也擺上了港共政府的日程。但是,得網民者得天下,中港當權者的倒行逆施,只能壓制網民一時,豈能壓制網絡一世?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