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圓 - 唐顧

湯 圓 - 唐顧

刻板印象不一定作準,但若說寫食物的好作品,是真不容易舉上什麼例子的。究竟是吃的東西好,吃的時候餓,或者只是那會兒正好筆頭鬆動有了文思,都說不準。何況「味道」這種東西,畢竟言人人殊。這麼些年看下來,最喜歡的記載出自一部民國商人的筆記。這人從武漢地方送一批書去汴梁販賣,途中遍記風土人情,尤肯詳述飲食狀況。每天吃的不外饃、餅、麵、粥幾種花樣,都沒有什麼評價。只一天興味大好,說「食雞蛋烙饃,柔膩而甘,為饃中上品;食大米粥一碗,厚而芳,共計六十文」,且認為途中食物就當以此為最了。
「甘」「厚」「芳」都是大實話。只怕文化人卻不喜歡這麼說。近來見清人寫食物,最可愛的要算宋之睿詠湯圓了。宋先生官不甚大,詩也未佳,兩首律詩一百十二個字,倒有一半篇幅在費勁巴拉地講道理。幸好湯圓兒又小又圓,像形容討喜的小孩子,本身就佔了便宜。詩有「酣知味在酸鹹外,小覺身居活潑中」的句子,又說「莫訝赴湯成落寞,終看出水露圓融」,寫出它由生至熟,從鍋底慢慢浮出水面的過程。「君子遠庖廚」麼?看來未必皆然。
冬烘畢竟無聊,我還覺得遺憾,於是又去找寫湯圓的詩詞。這就遇着了近人袁思亮的一首《減字木蘭花》。袁氏生在前清光緒年間,算是名門之後,身上又有功名,民初在北洋政府做事。袁世凱復辟,他就不幹了,專門從事文藝工作,藏書買書寫文章。這樣一位人物,居然詞風輕俏,翩然欲飛,實在令人大跌眼鏡。那首詞這樣寫來:
揉酥搓雪。纖手搗來天上月。玉椀頻供。顆顆圓勻訝許同。
溫柔氣息。心裏人兒甜似蜜。願祝情郎。個個團圞個個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