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遭屯院注入空氣 病人血管現氣泡命危

疑遭屯院注入空氣 
病人血管現氣泡命危

【本報訊】屯門醫院發生嚴重醫療事故。一名49歲男病人上月底因急性心肌梗塞進行緊急通波仔手術,手術時醫生於他的右冠狀動脈注入顯影劑時,發現該血管內有氣泡,病人心臟衰竭,經搶救後完成通波仔手術。但手術後至今逾2周仍然情況危殆,院方正調查事件,並向病人家屬致歉。
屯門醫院表示,該男病人上月25日早上到專科門診覆診時,出現胸口痛及血壓很低等病徵。醫生發現他急性心肌梗塞,安排他同日中午進行緊急通波仔手術。手術時,醫生於他的右冠狀動脈注入顯影劑檢查,發現右冠狀動脈內有氣泡。病人血壓持續偏低、心臟衰竭,醫護人員急救病人後再完成通波仔手術。

院方8周內交報告

但病人手術後情況危殆,同日下午需接駁人工心肺,再轉往瑪麗醫院留醫。病人其後轉趨穩定及恢復意識,昨早再做手術接駁體外輔助裝置,取代人工心肺輔助心臟運作。他目前仍在瑪麗心胸外科深切治療部留醫,情況危殆。屯院會成立委員會調查事故,8周內交報告,並已向病人家屬致歉。
心臟科專科醫生董光達表示,醫生會在進行通波仔的病人手腕或大腿,開一個針洞放入導管連接心臟的主動脈,再注入顯影劑檢查血管內情況,才放入支架擴張血管。因導管是外來物,有可能抽入空氣,注入顯影劑時將空氣抽入血管。情況許可下醫生會先進行其他步驟抽出導管內空氣,確保導管內沒空氣才注入顯影劑。
若病人本身血管已嚴重阻塞,再加上氣泡阻塞血管,會加劇血管阻塞,令病情更嚴重。
■記者陳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