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衞生這概念源起於十八世紀,當時為了高速發展工業,工人都由村莊搬往市區,但居住環境大多有嚴重衞生問題,例如排水道不完善、家庭環境極度擠迫等,令工業化市區成為各種傳染病窩藏地,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面對由環境衞生問題引起而威脅到性命的危機。
為了控制疫情,不同的新興預防方法亦被開發,如研究流行病的源頭,或預防傳染病的公共、房屋及職業環境政策等,繼而催生了公共衞生這門學科。公共衞生的英文原稱是 Hygiene and Public Health,亦即衞生與公共健康,後來因為學者認為Public Health已經包涵了Hygiene這概念,而且公眾的健康才是這學科最主要的關注,後來學科名稱被簡化為Public Health,或者更精準的中文命名可以是公共健康。
在香港大多數人談到健康時會想起醫生、護士,這是可以理解,因為公共衞生的成果不像醫生治好病人那般顯而易見。對公眾的健康來說,公共衞生從業者更像是幕後功臣。公共衞生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主要領域包括研究疾病源頭、分佈與變化的流行病學,運用健康及疾病數據來作出分析的生物數據學,及健康保健服務、政策及管理研究。所涉及的科目與議題亦包括環境衞生如空氣污染、職業安全及健康、新興傳染病研究、預防醫學、行為健康、衞生經濟學等。
美國等已發展的西方國家,公共衞生與醫學及護理學形成預防疾病及促進人類健康的三大支柱,這十多年來,先後有不同的傳染病如沙士、寨卡病毒等來襲,加上隨着人口老化出現的長期病患、醫療資源及融資等問題,公共衞生在未來擔當的角色會越趨重要。
撰文: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鍾一諾博士
註:本專欄完結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