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外遊享受浸溫泉注意五大宜忌

秋冬外遊享受浸溫泉
注意五大宜忌

踏入秋冬季,不少人會趁到日、韓、台旅遊時享受浸溫泉。心臟科專科醫生梁國輝指出,浸溫泉並非人人適合,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傷風感冒及濕疹病人都不宜浸溫泉。另外,停留溫泉池不應多於15分鐘,更切忌過飽、過餓或飲酒。浸完溫泉後宜慢慢上水及蓋上毛巾,並要飲杯水,補充水份流失,之後用暖水沖涼及塗上潤膚膏保護皮膚。
記者:梁麗兒

梁指,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等患者浸溫泉,可令血壓過高或過低,影響病情。濕疹病人則接觸太熱的水,可破壞皮膚的油脂層,或會令濕疹發作,也不宜浸溫泉。至於旅行期間患上傷風感冒仍勉強浸溫泉,不但影響身體對溫泉水的適應力,萬一服用了傷風感冒藥物,如「抗組織胺」,更會阻礙排汗,令身體難散熱。

一般情況下,當身體進入熱辣辣的溫泉水後,皮膚的血管會擴張,令血壓下降,「心臟會泵血快啲,供應畀身體各部份」,故會令人感到心跳加快,心臟負荷加大。梁指,浸溫泉時心跳加快屬正常,建議要慢慢落水,讓身體適應。若有胸口痛、氣促等症狀,就要暫停浸溫泉,可能是心臟病尤其冠心病發的表現。若一落水就好暈、視力模糊,這是血壓太低引起,可能本身都有血壓問題,建議返港後要求醫接受檢查。

浸溫泉五項宜忌

【浸溫泉不多於15分鐘】
浸溫泉時間太長可致血管過度擴張,隨時令人血壓太低,身體未能適應,引致頭暈暈,建議浸溫泉不多於15分鐘,最好10分鐘之內。若溫泉水較高溫如超過40度,加上長時間浸,更有機會灼傷皮膚要留意。

【溫泉水最好在38度或以下】
為幫助身體適應,可選擇攝氏38度或以下的溫泉水。在室外浸溫泉,身體需要更大適應性,長者應盡量避免。一般人若選擇在寒冷的室外浸溫泉,建議逐步浸,例如先浸腳、膝部,再慢慢浸上身。有些人喜歡輪流挑戰冷水及熱水溫泉,此舉有很大風險,因為會令血壓上落幅度加大,若身體未能作出適應,也可誘發心臟病。

【切忌太飽或太餓】
身體的血液在飯後會集中前往胃部幫助消化,若此時浸溫泉,就會同身體其他部位爭血液供應,變相提高心臟負荷,也會令人容易頭暈,最好於飯後半小時至2小時後才浸溫泉,並且只吃5分飽。太餓浸溫泉也有問題,因為身體血壓、血糖會較低,會影響對溫泉水的適應力,建議可先吃少少東西,約半小時後才去浸溫泉。

【忌一邊歎清酒一邊浸溫泉】
酒精會令皮膚血管擴張,若一邊飲酒、一邊浸溫泉,會加劇此現象,令人更容易出現血壓過低問題,故不建議浸溫泉時飲酒。

【浸溫泉前後飲水】
浸溫泉會令身體出汗,失去水份,建議最好事先飲1至2杯水。浸完溫泉後,亦要多飲水補充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