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周末我與中文大學運動醫學團隊獲澳門復康會邀請,在澳門科學館舉辦一個預防運動創傷工作坊及防治運動創傷研討會。工作坊內容包括運動動態及姿勢分析、運動布貼應用和康復至回到運動比賽的評估。研討會則涵蓋運動醫學多個範疇,包括賽前體檢,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篩選、不同關節運動創傷最新治療發展、中醫藥治療及其他康復治療方法如水療和瑜伽。研討會還邀請一位來自台灣的專家,分享運動創傷防護師在台灣的工作及未來發展方向。
近年運動創傷防護的工作於美國、澳洲和台灣,已發展為一個非常成熟的運動醫學專業。以台灣為例,當初只有一所大學舉辦相關學士課程,花了超過二十年,發展至今有多間大學參與,過程絕非一帆風順。數年前台灣約有200位受訓的運動創傷防護師,可是社會對此專業及工作認識不多,政府又沒有相關架構以供持續發展,以致當時只有約三分之一人從事相關工作,其餘大多轉職為體育老師或教練。不過,由於市場上有很大需求,令台灣政府在政策上作出配合,包括訂立較完善培訓制度、評核、認證和註冊,並開設職位及建立晉升階梯,再撥資源予多間大學的運動隊聘請運動創傷防護師。
防護師具備不俗的運動醫學知識及技術,除處理運動場上的創傷、跟進康復和訂立預防受傷措施外,更發揮運動健康大使角色,為運動員在運動醫學上提供指引,並在有需要時轉介到相關專業跟進。台灣有運動創傷防護師服務的大學或中學運動團隊,已經由三年前70間,迅速增加至現時近150間。不少體育會、職業球隊,以至大企業的康樂團隊,更已經聘請運動創傷防護師為他們服務。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總監容樹恒教授
隔周二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