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戲劇有時以癌症為題材,歌頌積極正面的生命鬥士,觀眾往往為努力對抗癌魔的主角而深受感動。現實中的抗癌路遠比戲劇故事漫長,而且充滿未知之數。
1993年,美琪.凱瑟克(Maggie Keswick Jencks)癌病復發,醫生估計她只能再活三至四個月。天性樂觀的美琪沒有意志消沉,反而積極參與治療。現代醫療系統經常傳遞一個訊息: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病人只需聽從專業醫護人員的指示,處於被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他們只能徬徨無助地等待救援。即使主動參與療程,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醫學資訊,患者同樣無所適從。
在生命中最後一段日子,美琪籌備建立一所服務中心,以關顧癌症患者在醫療之外的心靈需要。她願景癌症病人可以在一個舒適自在的環境裏,得到醫學資訊之餘,更學習壓力紓緩技巧,幫助病人積極投入抗癌過程,也減輕醫護人員的壓力。如果癌症是生命中一抹揮之不去的陰影,美琪希望患者依然活出自己的色彩。1995年,美琪與世長辭,翌年,首間Maggie's中心在愛丁堡成立,其後擴展至英國各地。
癌症治療往往是長期戰鬥,患者要定期到醫院覆診;每位病人面見醫生的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未必可以清楚了解治療細節,排隊抽血取藥卻要等上半天,心中不免有各種憂慮。香港的Maggie's (銘琪)癌症關顧中心位於屯門醫院旁,是一幢白色獨立屋,四周被水池包圍,從屋內往外看,滿眼都是花草植物,彷彿城市綠洲。
有康復者表示,當得知確診癌症後,只覺萬念俱灰,對未來失去昐望,甚至產生輕生念頭,機緣巧合下經過Maggie's中心,被其清幽恬靜的環境吸引,因而認識中心內一班同路人,終於敞開心扉,慢慢解開鬱結。很多患者,每次往醫院覆診,必到中心坐一坐、歇一歇,因為這個地方,不用登記,不用排隊等候, 他們不是病人,而是互相支持的伙伴,有時比至親好友,更能理解彼此的心路歷程。
「不要因恐懼死亡,而失去對生活的熱情」,是美琪.凱瑟克對生命的感悟。
後記:家庭醫生是癌症患者的重要夥伴,角色不可或缺。吾友李國棟醫生上周剛剛當選世界家庭醫生組織(WONCA)主席,香港佼佼者在世界舞台佔一席位,毫不遜色。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