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政治碎片化的年代,民間人權陣線號召力大不如前,七一的和理非嘉年華遊行模式,近年屢受批評;新任民陣召集人區諾軒直言,「做得基建,就無得起摩天大廈;而如果係冇基建,基本就起唔到摩天大廈」,強調民陣作為民間動員平台,已盡力照顧不同團體需要,稍後會邀請三個自決派組織香港眾志、土地正義聯盟及小麗民主教室加入,壯大平台力量。
2003年7月1日民陣首度舉辦7.1大遊行,當年中四的區諾軒也身在黑衣人堆中,與50萬人同上街反對23條。
13年後長大成人,29歲的區諾軒獲選民陣召集人;雖是民主黨成員兼南區區議員,民陣卻是他從政起步點,「2008年以中大學生會代表身份去民陣開會,仲早過(2009年)加入民主黨。」
區諾軒坦言傘運後香港政治踏入碎片化年代,民陣前路越來越難行,「2008、2009年民陣搞遊行,都等於全個公民社會;但今日搞,就唔代表晒,起碼有幾個板塊非民陣團體。」
區諾軒稱,傘運後甚至聽過有人說,「民陣?執咗佢啦,仲搞咁多嚟仲乜?7.1都係行禮如儀」,對此不太同意:「呢個講法係大家唔再需要阿公、唔再需要大台,但其實大台嘅重要,係喺一個運動上做基礎建設。」
籲警視作申訴渠道
「行禮如儀」是近年屢見諸民陣的批評字眼,區諾軒強調事實並非如此,舉例指2014年7.1遊行後、遮打花園的預演佔中「511事件」,「民陣嗰時就係同相關組織有默契……每年都諗好嘅方法照顧唔同團體(需要)。」
他強調民陣未必與其他組織「做到最激」,但堅持底線之餘,與其他團體有不少合作空間,透露會向三個自決派組織香港眾志、土地正義聯盟及小麗民主教室招手,「會親自致函佢哋加入,其實大家喺社會運動上手法冇分歧。」
至於青年新政等是否也獲邀?區笑說,「人哋未必騷你,我哋啲團體可能都有意見」。
掌舵人任內尚有另一項重點工作,原來傘運期間,民陣秘書處接獲不少前線警員匿名訊息,包括清場部署及添置裝備等,「有啲良心警察,佢哋亦唔想再有朱經緯等事件發生……佢哋希望分享咗訊息,社會去跟進,咁警隊就唔會做得太過份。」
但傘運後兩年有關消息卻中斷,區呼籲警員續視民陣作申訴渠道,直指:「你搵監警會都冇用啦」。
■記者許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