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上台前後,均以房屋政策為政綱重心,所謂重中之重。梁特重視房屋,固然與他的專業測量師身份有關,也因為他曾是曾蔭權特首年代的行政會議召集人,對曾政府為了挽救8萬5後的低迷樓市強力壓縮供應的「孫九招」,有比較深刻的了解,深知物極必反,董建華八年令樓價大跌,曾蔭權七年令樓價復甦,到了梁振英自己當權,他自然心知肚明,樓市樓價是對他的政府的最大考驗。
梁振英的目標是全力增加土地和公屋供應,增加私樓新盤數量,即着重所謂大陸的「供應側」,此外又推出港人港地,限量限呎,印花三辣招,無一不是為了壓抑樓價,希望達到房屋供應需求平衡,樓價穩定的局面。
近五年了,在梁特政府治下,樓宇供應確是增加不少,但樓價全無下降跡象,反而不斷攀升,創歷史新高,港人買樓日益難以負擔,民怨日深,梁振英當初的滿腹大計──改善香港人居住環境,完全落空。
供應上升,而樓價不跌,據業界人士分析,反映兩點基本事實:(一)港人對樓宇的鋼性有效需求極大,超乎政府想像。所謂有效需求,即是「需求有銀両支持」的意思。街邊乞兒也有買樓的需求,但他身無分文,並無「有效需求」。反之,不少父母供樓完畢後,把家庭儲備拿出來替子女交首期三至四成,這便形成了「有效需求」,發揮藏富於民的「財富效應」,遠遠蓋過金管局的Affordability Ratio的負面作用,有了父母的資助,這個「供樓負擔比率」的計算方法,變成離地怪物。第(二)點,政府推出三辣招後,令民間有一個預期,就是倘若樓價不斷上升,梁振英政府干預成性,很可能陸續推出辣招,並逼使金管局以行政命令限制銀行的按揭貸款,在此情況下,走在前面先買樓,應佔着數,走得慢容乜易又碰上新辣招?政府干預變相驅使「有效需求」爭相鬥快入市,搶購新樓盤,令樓價有支持。政府的辣招干預樓市事實上已扭曲了買家行為。左丁山還有第三點補充:是環保/反發展求保育的綠色文化團體組織不肯承認的,就是它們反對發展,拖延開發土地過程,以司法覆核手段阻延政府賣地等等手法,催生了一個逐漸為市民接受的理性預期,即現今香港土地難求,樓價長期上升軌難以破壞,買樓早,有着數。三藩市樓價高,東京樓價平穩,便與環保、保育條例的一緊一鬆有關,香港目前似乎正逐漸走向三藩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