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亂才是序 - 姚崢嶸

What we are reading:亂才是序 - 姚崢嶸

大家可有想過為何要摺被?因為整齊是美德,跟吃蘋果有益一樣,是我們自小被灌輸、從不質疑的寶訓。日本人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從八十年代工業稱霸全球,外國爭相仿效的品質管理「五常法」(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範、常自律),到近年靚太Marie Kondo的「執屋秘笈」成為暢銷書,一脈相承。
不少公司有所謂「乾淨桌面」政策,除了避免機密資料洩露,背後也包括這信念:連自己辦公桌都不能保持整潔的人,怎能做好工作?跨國採礦公司BHP Billiton有長達十一頁的員工指引:「同事每日下班時,桌上只能有以下物件:電腦顯示屏、鍵盤、滑鼠、滑鼠墊、電話、一個A5大小的相架,及健康輔助器具(如滑鼠手腕墊)。」想放盆栽?免問;獎座?可以,不過要犧牲那A5 相架。不遵守規矩的後果?「設施管理部會跟你的上司相議。」
有心理學實驗卻顯示,員工能隨意佈置和安排的辦公桌工作,比徹底無雜物環境,效率高30%。幾個月前我在本欄提到,我那亂糟糟的辦公桌暗合電腦的設計智慧,想不到還有其他好處。
亂也可以救命。八十年代,荷蘭一個小鎮有車禍奪去兩個小孩性命,當地設計師做了一個大膽試驗:把時速限制警告牌和減速路拱拆除,馬路面由柏油換上紅地磚,行人路和馬路原本的高低區間也鋪平,甚至在最繁忙的十字路口,把交通燈和班馬線弄走。當地市民接受調查時表示,感覺比以前更危險了,但奇怪的事,意外數字不升反跌,更神奇的一點是,行車流量同時比以前增加、擠塞減少,皆大歡喜。
原來從前的馬路看來非常整齊,卻令駕駛者把在一般公路的「有油即踩、有位即揳、無快相就盡衝」習慣帶入小鎮,開車時精神狀態用「自動波」,應急能力極低。小鎮「整容」後,駕駛者進入小鎮範圍,突然發現馬路好像消失了,和行人空間融為一體,看似混亂的安排,反而令駕駛者變得小心翼翼,也會用合適速度開車,減少了「開──停──開──停」引起的擠塞。
驟眼看,《Messy: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這本書的內容亦頗雜亂,除了上述例子,還有飛機的自動導航系統間接造成空難;特朗普的不按牌理出牌,暗合二次大戰「沙漠之狐」隆美爾的戰法,令到對手章法大亂不懂招架;徵友網站吹噓的精密配對程式全是花招等。而實則貫穿全書的概念一句講完:在很多情況下,亂是最自然、最理想的安排;盲目追求整齊、秩序,可能適得其反。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