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做保育要講個心,講道義。」
古蹟保育專家王鴻強自小在爸爸經營的木廠長大,鋸開索一索,分辨木材就係咁簡單,呢種才能彷彿源自DNA。情迷古玉,喜歡古建築,強哥自言跟舊物特別有緣。曾任教師的他80年代經教育司署招募,前往北京故宮參與復修,當時只有他一名香港人。「啲人聽到係義工,都冇人肯去。」北京一行,眼界大開,見證人家保育舊建築何等認真,千方百計都要找回相同物料,小至黏合劑都堅持用成擔心機古法製作。「保育兩個字,唔能夠用金錢同時間來衡量,佢係藝術。」可惜「港式保育」不能成就藝術,只能稱為「藝術着衫」,有形無神,得個樣。對於歷史建築的復修工程以價低者得方式讓承辦商投標,強哥看不過眼。「前人仲有啲道義嘅,今時今日很多人只向前看,淨係想快啲搞掂,接下一單,收錢。」復修古建築應盡量保留一磚一瓦,但只要「大陸買到差不多」,很多人根本不會珍惜。「我之前做聖羅撒小學,人哋80多年前鋪的地磚,我逐塊慢慢鑿出來, 等佢唔好爛,依家啲人唔會咁做,用電鑽去速成,諗住整爛咗去大陸買番就得。」
即使位於尖沙嘴的古蹟辦總部,也即是前九龍英童學校,所謂復修都只是做門面功夫。「佢哋用來鋪牆身磚罅嘅唔係黃泥,係英泥溝色粉,溝到橙橙地色就鋪,加咗英泥就唔係保育啦,咁樣係侮辱英童學校結構。」英泥用久了會硬化脫落,用於法定古蹟,根本不恰當。「黃泥用糯米漿、蔗糖及禾稈草發酵,夠黏又有柔靭度,耐用好多。」得個樣的所謂保育比比皆是,強哥曾於饒宗頤文化館發現有環保木方被塗深色,偽裝是實木,架在屋頂。「嗰條係抄木,我會用番抄木;嗰條係山樟,我會用番山樟,有標準嘛。」
承接工程的公司除了貪快貪就手,專業知識也不足,強哥看過很離譜的例子。「在人哋祠堂脊頂鎚釘,係唔合規格,咁樣會影響風水。」強哥連隨道出多項復修祠堂的規矩,當中牽涉風水、禮節,這一代又有多少人重視?傳統鄉村建築修繕工藝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好像很虛無飄渺,但一旦這些前人的智慧及技藝失傳了,這些很實在,看來很堅固的古蹟也有可能保不住。前人智慧,後人不依,幾十年後,香港到底還有沒有真正的「歷史建築」?
記者:葉青霞
攝影: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