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劇場或戰場的香港 - 楊靜

作為劇場或戰場的香港 - 楊靜

說來可憐,來德國半年只進了四次戲院,倒也奇妙,在兩部戲中都看到香港。
一部是Oliver Stone的Snowden傳,鏡頭基本不離尖沙嘴美麗華,曾經我就住在不遠的白加士街,看到彌敦道上密密麻麻的行人,在10月尾的中歐寒氣中,立刻感到一種蒸籠裏的濕熱;再來就是美國Marvel新作Dr Strange,這個故事很奇妙地將守護世界和平的四個城市定為紐約、倫敦、香港和加德滿都……既然是漫畫改編,電影不出奇呈現了旺角的混雜,一個麵檔的小販起碼給了兩個特寫。
「香港是這樣嗎?這麼高科技又這麼混亂?」一起去的南歐朋友出了戲院問我,他駕車走高速,精神卻全在閒聊上。我沒想好怎麼答,後座的德國友人已湊上前:「完全是這樣,我出差去過,非常快,非常擠,但所有人都講英文,是另一個世界。」南歐人繼續問:「說英文?喔,對,香港是屬於英國的,然後是屬於中國的,對嗎?我看過新聞裏香港人的抗議,你們好像不願意成為中國。」德國人補充知識:「不難理解,很多這裏的中國留學生都不知道劉曉波是誰,或者提到劉曉波、西藏就生氣。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有言論自由,不一樣……」
話音未落,汽車駛過一片巨大的建築地盤,他們說,中國人買下這塊地,要在這個小城建科技園區。兩人一位是電器工程師,一位是網絡安全技術員,說起兩年後即將落成的科技園,對中國的評價又迅速轉變:「我不介意中國人來德國蓋樓,到時候肯定有很多工作,對我們只有好處。中國經濟比美國那套值得學習。」
住久了,對這樣「辯證」的無縫逆轉慢慢習慣,人們憤怒報紙與網絡上的威權中國,但是很少人會拒絕生意場的中國客戶。對於中國的想像不但兩極,更是好像一塊磁鐵兩端那樣可以同時存在的兩極:既鄉村又都市,既落後又前衛,既貧困又暴發。而對香港,則是熟悉中的陌生和陌生中的熟悉。這個總是標榜「東西方交匯」的城市如此應驗了自己的寓言,西方在這裏看到被所謂東方挑戰的演習,但隔了十幾個小時航程,戰場看來更像劇場,想看的大聲批判,不想看的,關了屏幕也不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