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踏入秋天是蛇活躍季節,進行野外活動或居住近郊村屋的市民都要提防被蛇咬。急症科醫生指出,一旦遭蛇咬最忌驚慌失措,或錯誤緊紮傷口甚至「啜毒」。正確處理方法是保持冷靜,將傷口保持與心臟水平位置或固定傷口,並在安全情況下拍攝毒蛇的外貌,有助醫護人員盡快決定合適的治療。
記者:梁麗兒
急症科專科醫生馮顯達表示,公立醫院急症室每年平均約有120至140宗蛇咬求醫個案,當中並無致命,秋天是求診高峯季節。常見蛇咬包括青竹蛇、眼鏡蛇(又稱飯鏟頭)及銀腳帶。其中青竹蛇最多,因為綠色蛇身與草及樹相似,並愛長時間匿藏及守候在矮樹中,難以察覺,加上攻擊性強,常見會在行山人士路過小徑或草叢時咬人。銀腳帶則最毒易致命,毒素最快可於半小時或一般2至3小時內,經血管走勻全身神經線,令人呼吸困難死亡。
常見的高危蛇咬情況包括只穿涼鞋或拖鞋,尤其在村屋居住或穿涼鞋行山的人,容易不慎踢到蛇被咬腳跟或腳背等。馮指,亦有人行山時走入草叢,以手撥開草群,以致被匿藏在草叢中的蛇咬手,如手指或手掌被咬,也有村屋居民清理門外雜物時,被隱藏的毒蛇所咬。
宜用行山杖「打草驚蛇」
要提防蛇咬,馮提醒郊遊時最重要是「帶眼走路」,盡量避免走入草叢、沼澤或河流等蛇群較多出沒的地方,若需行經草叢,宜用行山杖輔助「打草驚蛇」,先嚇走蛇群,避免有近距離接觸,枯葉、石底也可隱藏蛇蹤,行走時要小心。
馮指,走上坡路時,若要抓住樹枝借力,就要留神有否毒蛇出沒,尤其青竹蛇愛躲在樹枝守候。若要在夜晚行山,應帶備電筒照明,留意蛇蹤。另外,要避免穿着涼鞋行山,以防被蛇咬腳,宜穿「密頭鞋」,建議穿長褲,減少外露位置。居住近郊村屋人士也有機會被蛇咬,因為蛇愛在幽暗環境隱藏,建議定期清理屋內外雜物,清理時宜佩帶膠手套,有助減低蛇咬風險。
【處理蛇咬六個步驟】
1.保持冷靜:太緊張、驚慌會加快心跳、血壓,令毒素在體內走得更快,故要盡量冷靜,並避免步伐太急
2.除下緊束飾物:尤其手部被蛇咬,宜除下手錶、手鈪及戒指,避免過度緊束,令局部中毒位置情況惡化
3.傷口與心臟保持水平:預防血液過份集中於傷口加深中毒情況,亦可減低毒素走勻全身風險。若手部被蛇咬,宜將手橫放胸口前(可用三角手掛方法),若咬到腳最好躺下,切忌將傷口抬高於心臟,免毒液走向身體中央位置,導致全身中毒
4.固定傷口:以夾板或樹枝固定傷口,減少受傷肢體郁動,減少血液流動
5.處理傷口:可用清水沖洗傷口表面的細菌及毒液,再以紗布輕蓋,切忌緊紮或以膠布緊貼傷口,過度包紮或會「困住毒素」,甚至阻止正常血液供應,令組織因缺血壞死。「啜毒」作用不大,加上口腔多細菌,或增加傷口感染風險,亦不應切開傷口放毒
6.為蛇拍照:在安全情況下,拍下毒蛇樣子,待求醫時,讓醫護人員辨別蛇種,方便進行急救,包括找出合適的血清解毒,但不要嘗試捉蛇或打死毒蛇
資料來源:急症科專科醫生馮顯達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