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矽谷」點做好?矽谷華人:好產品加自信心

「亞洲矽谷」點做好?
矽谷華人:好產品加自信心

台灣總統蔡英文參選時承諾在桃園打造「亞洲矽谷」,振興本地的創新產業。在美國打拚多年的一群台灣人表示,若台灣廠商發展精緻產品,並對自家產品有足夠信心,未來10年再創經濟奇蹟是可能的。
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

蔡英文政府提出「五加二」產業政策,也就是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及國防航太等五大創新產業,外加「新農業」、「循環經濟」。《蘋果》於美國矽谷找來一群打拼多年的台灣人,就發展「亞洲矽谷」的可行性來一場實地訪談。

希捷科技(Seagate)研發副總裁黃國興以「矽谷老將」經驗表示,未來10年時間,台灣很有可能再次出現經濟奇蹟,但要達到這目地,必須將以往的代工製造產業「升值化」成原創,甚至以創新產業顛覆過來。他認為,能讓台灣再創高峰的產業,必須創新並顛覆現有產業,利用台灣特有資源如教育及人才,創造出一定比例經濟成長,並以「領頭羊」優勢拿下全球3至5成市場。「但前提是台灣人才及產業結構競爭性必須是全球一流。」

對談一開始,希捷科技(Seagate)三位台灣移民黃國興、李士甫和郭曉民,與派駐本地擔任IT招商和推廣的台北經文辦科技組組長葉至誠就表示,「亞洲矽谷」的名稱,一開始予人觀感是政府欲複製矽谷模式,一度引來業界反彈。後來由國家發展委員會修正為「亞洲.矽谷」,澄清只是「連結」兩地。

但要發展科技創新,真的不能擺脫矽谷影子嗎?葉至誠澄清指:「我們想引用的是『矽谷』這詞所代表的創新、創業精神。」他解釋,「大家要看的是『亞洲.矽谷』一詞的內涵。不能否認,全世界科技的重鎮是在矽谷,包括一些影響民生的科技都來自於此。」

黃國興則認為,台灣的島國特色產品其實一直都在,但有時欠缺自信推廣。他拋出「乾麵比喻」,說早前回台時想到讀書時期最愛的乾麵店回味一下,怎料發現店家已被義大利麵館取而代之,感到失望。「創新和創業最重要的是自信心,對自己的認同。我們以為義大利麵較好,其實乾麵的水準比義大利麵還高,因為它代表一種台灣情懷。台灣要推廣創新產業,最重要是想想怎樣把自信心和定位建立起來。」

「亞洲.矽谷」一大方向是由政府出面,幫助在地中小企業做到更國際化。葉至誠不認同台灣此舉是「重返國際舞台」:「台灣本來就在國際舞台上,鴻海、HTC(宏達電)等在海外都很成功,只是有種現象必須面對,就是儘管台灣在進步,但國際跑得更快。就以矽谷為例,不到數個月一堆新公司又冒起,我們要警惕自己的速度要再加快。」

黃也有同感。「20年前我來矽谷時,高科技(高層人)都是台灣人,但今非昔比,現在到處都是從中國來的人。」葉至誠坦承,中國在IT產業崛起是台灣發展一大困難:「兩岸關係這個歷史問題是必須面對的,但只要台灣把每個自家產品都發展得最精緻,哪怕是哪個大國想用低價銷售來爭奪市場,我們也能佔有優勢。」

話你知:
「亞洲.矽谷」推動方案
「亞洲.矽谷」計劃屬台灣政府經濟「五大創新研發計畫」的一項,由總統蔡英文於2015年底提出及親自督導,預算投放112億台幣(約3,552萬美元),以「推動物聯網產業創新研發」與「強化創新創業生態系」兩大軸線為重心,一方面選址桃園建設行業生態基地支援在地的工業4.0產品、大數據(Big Data)、IoT(物聯網產業)和電子商務(FinTech)等範疇的公司;另外連結台灣與美國矽谷的企業,鼓勵當地人才到台灣來設公司,投入技術和資金,再借助本地中小企產業的優勢進一步開拓技術和業務,令台灣邁向真正「以產業立國」。

「連結台灣」
在台灣土生土長的黃國興、李士甫和郭曉民三人,早年赴美深造和工作至今,去年創辦了「Connecting.TW」,將矽谷的華人和台灣的大學生連結交流,傳授矽谷成功經驗給台灣學子。

緊貼選情 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