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症屬於功能性腸胃病,患者一般經臨床檢查顯示腸胃大致正常,但卻感到腹部不適及有排便問題。
西醫之言:
中文以「牽腸掛肚」來表達牽掛、擔憂的心情,又以「肝腸寸斷」表達傷心、哀傷情緒,有趣的是兩個詞語提到「腸」和「肚」,原來千百年來,肚子裏的感覺一直是我們的「情緒代言人」,以肚痛、腹瀉、便秘、肚脹、急於排便等症狀來表達。從心理學角度,此症患者容易緊張、擔憂、心急、憂愁。研究顯示患者對腸胃不適感覺有「災難性」思想,腦海自然浮現出一系列想法:「我有嚴重疾病」、「我會越來越痛」、「如果我現在上廁所別人會覺得我有問題」等。這些擔憂、不安情緒反映在腸胃上,在加倍擔心下終成惡性循環,腸胃不適症狀越趨嚴重。
中醫之言:
從中醫角度,腸易激綜合症的腸胃問題主要與肝鬱脾虛有關。肝主「疏泄」,可調節情緒及促進消化,當人遇壓力時可致肝氣鬱滯不能疏泄,對情緒及消化造成影響。脾主「運化」,負責運送食物養份到全身,「脾虛」就使養份未能及時運送,堆積在胃腸道形成「濕邪」或「積滯」,阻滯胃腸氣機運行,繼而導致消化功能產生問題,患者便出現腹痛、腹脹及腸鳴等症狀。
對於情況嚴重的患者西醫一般會處方藥物減輕腹痛、肚瀉或便秘等症狀,臨床心理學家可配合以放鬆練習及心理治療等來減輕病情。中醫可以中藥及針灸等,將「濕邪」或「積滯」排出體外,以紓減症狀。
撰文:
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
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專業顧問 (榮譽)沈成豪醫師
隔周三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