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的戰幔由胡國興拉開不足一個星期,已經硝煙處處。最有看頭的還是現任特首梁振英的反應。他遲遲未宣佈競逐連任,不在於沒有意向,關鍵在於北京還未決定支持其連任與否。這也表明,北京意識到梁振英作為現任特首,雖然要爭取連任充滿制度性的優勢,也最能保存中央的面子,但要支持他連任,卻又充滿政治上的風險。
無可否認,任何人要當特首,都必須要得到北京的祝福。這是制度使然,是香港作為中國主權下的特別行政區的政治現實。但這絕對不表示香港人的看法,北京就可以完全不理。如果是這樣,董建華當年便不需要腳痛辭職;梁振英的連任與否,也不會遲遲未能宣佈。香港政府的管治班子雖然完全成為北京的傀儡,但香港人仍然透過各種公開的渠道,表達對他們的不滿。香港的制度及法律體系,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無論政府官員及北京的意志如何強烈,也難以凌駕已經廣為香港市民認知及接受的法律步驟、行事準則、施政倫理及程序公義的要求。
重複炒作政績騙不了港人
因此,無論梁振英感覺如何良好,又不論北京中央如何看待自己的面子,要選擇下一屆香港政府的領導人,市民的意見仍發揮作用。正因如此,過去幾天當競逐特首的潛在對手逐漸明確意向之後,梁振英除了放冷箭攻擊他們之外,只能不斷重複推銷他的所謂「政績」,但來來去去,都是翻三覆四說是他決定不讓大陸孕婦來港產子、說只有他才會增加房屋供應、也只是由他領導下的政府才會制訂貧窮線,甚至把利得稅收入的增加也往自己的面上貼金。
問題是,他所講的「政績」是如他所言般成效昭著嗎?舉例說,有了貧窮線,貧窮人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這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是現屆政府扶貧政策的失敗?房屋供應似是在逐步增加,但樓價依然屢創新高,要上車仍然是可望不可即。他上屆競逐特首時,曾經誇下海口,說香港人應該「越住越大、越住越好」。四年半下來,現在卻是「越住越細、越住越貴」。香港人又可不可以把這些全都算在梁振英頭上?
現在是選擇新一屆的特首,這並不表示如果梁振英一旦不能連任,受到香港人支持的政策必定會被新任特首推翻。而且很多所謂「政績」,根本就不是梁振英的功勞。
現在梁振英要爭取連任,講的是如何解決香港政府仍未能有效解決的老問題。正因他是要爭取連任,香港人也必然要突出討論梁振英任內製造了甚麼新的問題。香港的政治對立為甚麼越來越嚴重?香港政府的民望為甚麼長期處於失敗水平?香港人原本十分珍惜的制度,例如政治中立的專業警隊,例如曾經是港人驕傲的廉政公署,為甚麼會在這一屆政府任內都紛紛權威下墜?為甚麼連回歸之前都不曾出現的港獨傾向,會在2015《施政報告》發表之後突然對部份年輕人變得這麼具吸引力?
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最大盼望,是能夠在制度上讓香港社會可以繼續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梁振英上任之後,不斷破壞香港既有的行政秩序和制度優勢。把一批品德與能力都甚有疑問的「梁粉」安插到不同的崗位。港人看到的,是破壞多於建設。被「梁粉」淪陷的中央政策組,在過去幾年對改善政府施政有過甚麼貢獻?千方百計把前教育局長、梁振英的死硬支持者李國章安插成為港大校委會主席,港大的排名還不是大幅下跌了42位?
算來算去,就看不出梁振英還有甚麼賣點來爭取香港人支持。他過去幾年作為,卻足以令香港人情願選擇任何一個其他人,即所謂Anyone But CY。重複炒作他的所謂政績及賣點,顯然已經騙不了香港人。問題只是北京是否還決定要把注碼押在這樣的一個人身上。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