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橋屯赤路段延誤無法同步通車

港珠澳橋屯赤路段延誤
無法同步通車

【本報訊】花費納稅人千億元的港珠澳大橋相關工程再有延誤,今次出事是接駁大橋口岸人工島、屯門及北大嶼山,造價448億元的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路政署昨承認,因工程技術困難及工期壓力龐大,連接路南段高架橋及北段海底隧道均延誤。港珠澳大橋即使明年具備通車條件,因兩段連接路未能接通,經大橋入境車輛過關後,只能繞經機場島前往香港各區。立會議員批評,大橋是名副其實的大白象工程,憂工程只會繼續超支及延誤。

議員憂繼續超支

港珠澳大橋工程原預計劃今年底完工,早前已宣佈落成日期延誤1年,目標在2017年底具備通車條件。惟港方工程再延誤。路政署昨晚承認,與大橋工程相關的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全線延誤,要具體通車日期須全面檢視。全長9公里的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分南、北兩段,其中連接口岸人工島至北大嶼山的南段工程,原預計可與港珠澳大橋同步啟用;至於由口岸人工島連接屯門的北段海底隧道工程預計2018年底通車,連接路也被視為青馬橋外,進出大嶼山的重要替代道路。
當局設計人工島口岸時,汽車經大橋過關後,可前往屯門、北大嶼山及機場島3個方向。惟屯赤連接路南北段工程鐵定延誤,無法與港珠澳大橋同步啟用,即使大橋明年落成可通車,汽車只能經機場島及東涌,繞路出入大橋口岸。

路政署以工程技術困難及工期壓力龐大作「擋箭牌」,並解釋指承建商建造南段高架橋時,須灌製約2,600件橋面預製件,且工地鄰近機場有高度限制,並要確保航道、機場快線不受影響,因而有延誤。北段海底隧道形式連接路於海床下鑽挖,岩石硬度比預期高,影響進度。至於大橋其他工程,主橋隧道工程面對不穩定天氣挑戰,明年是施工最關鍵階段。香港段口岸人工島及接線工程,2017年底達致通車條件的目標不變。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郭家麒指,港人要為超支數百億元大白象工程「埋單」。他質疑屯赤連接路全線延誤與人工島曾發生「飄移」有關,憂會繼續超支及延誤。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主席蔣志偉稱,連接路工程延遲,保守估計重型車要額外多用10公升汽油,多行20公里及多用半小時至45分鐘前往新界西北地區,對業界不方便。
■記者鄭啟源、陳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