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在2007年創了一個新名詞「SLASH」(斜槓青年),指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打死一份工,而且同時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他們介紹自己時,會用「/」(slash)來區分不同職業。
蕭黛雯(Amanda)/侍應/fb專頁管理員/平面設計師
23歲的 Amanda,兩年前 graphic design 畢業後,兼職在劇社做後台設計,她很喜歡這份工,覺得好好玩,但卻不是經常有劇開,「畢業後真的想做平面設計師,但工作量不多,搵的錢也不多,所以要靠旁門左道的兼職幫我生存。」於是,她同一時間分別在酒吧和酒店做侍應,又在百貨公司做收銀,更試過一日返三份工,做足十幾小時,「不想做的,我也想日日有單張、海報設計,有相影,但沒有辦法,我也要生活,無錢時就要這樣做。」
她最近又多找了一份兼職,做 facebook 專頁管理員,可以在家工作,每天出一個 post,一個月大約有三四千元收入,她又會用一些自己去旅行影的相,製作成明信片售賣 。「現時基本上每星期開工四天,每月人工差不多一萬元,如果勤力的話。」這種工作模式,時間管理和自律最重要,Amand a也認同:「沒法管理自己的人,是很難這樣生活,因為你要預計自己每月花幾多錢,不能超支,或者要預計到自己之後幾星期怎樣工作,如果無辦法做到時,可能會有點辛苦、吃力。」
其實她都試過做長工,在一間精品百貨做推銷員,但做了十日就嫌悶辭職,「正職好處是人工穩定,有機會升職,事業上追求更多,但我見好多朋友返寫字樓工,放工時的樣子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與其要變成他們那樣,我寧願賺少點,起碼知道自己做甚麼……坐在辦公室對我來說是很辛苦,寫字樓工真的受不了,明明沒有事做,卻要坐在枱前扮做事,你明白問題所在嗎?」
雖然每月收入不算多,工種也未必是自己最想做的,但她很享受目前生活,「幾輕鬆,沒有那麼大壓力。」然而,家人卻覺得她不務正業,想她正正經經找份工,不要做廢青,她反駁:「是不是三年內買到樓才是傑青呢?」又補充了一句:「我覺得自己還是個細路,可以發發夢,做自己喜歡的事,其實一直做不同的兼職,都是想找出自己想做些甚麼,我覺得如果有件事你想一直繼續做,那就應該是你的職業吧。」
記者:黃子配
攝影:梁志永、陳健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