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人,當然做夢。《論語》正兒八經記載,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夫子做夢也想着以禮、仁政來治理國家,沒想到「見周公」現在變成睡覺的代名詞。
中英劇團在《孔子63》一劇裏更是天馬行空,編劇古天農巧妙地為夫子創造三個夢,夾在孔子和弟子們被困陳蔡時的情境。是啊,七天無粒米下肚,做幾個夢,甚至有一些幻覺,就算是聖人也不足為奇。
做甚麼夢呢?
穿插劇情的夢頗有弗洛伊德的痕迹,道出一個人成長的焦慮蛻變,突出潛意識和現實的矛盾,還有犯錯後難以面對的罪咎。劇中的老子、被拒參宴和母親其實是一個夢,孔子年幼喪父,夢中似乎對老子有孺慕之情,母親時而循循善誘、時而嚴肅苛責,是孔子的成長歷程。最後,他融會貫通,立於信念,不惑實踐,卓然獨立成家。
衛南子乃當世美女,據說曾和孔子單獨共處一室。有房,那有沒有發生「游」未宣誓議員關心的親密關係?幸好導演麥秋沒有譁眾取寵,而是把「衛南綺夢」轉化為一個情愛和理想的矛盾,「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子有血有肉,只是選擇遠大理想,放下一時衝動。
少正卯一夢舞台氣氛陰森恐怖,有點像莎士比亞的《馬克白》,事關孔子借故誅殺異己,歷史上眾說紛紜。編導更為此鋪排奇峰突起的劇情,用女扮男裝少正卯徒弟的申訴來挑戰儒家兩千多年一言堂的道統,讓夫子在台上自辯,面對現代觀念如男女平等、言論自由等挑戰, 對白相當精彩,孔丘的理想現在還有市場嗎?
《孔子63》彰示「君子在厄不窮」的精神——環境再惡劣,人一樣可以有堅持、有希望,不輕易妥協,甚至苦中作樂。劇中孔子在困境中「慷慨講誦,弦歌不衰」,還非常幽默,偶爾講笑話哄哄自己和學生,正是常人忽略大師人性的一面。
看着張可堅主演的孔仲尼,筆者不禁想起授業恩師陳永明教授。老師著作有《原來孔子》一書,筆下的大師落落大方、活潑幽默、待人以誠、不落俗套,未知編導有否參考?行文時此劇圓滿落幕,希望有機會重演,讓觀眾再細細嘴嚼儒者風骨。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