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狹縫間生存是本港的城市景觀,高廈有劏房,梯底有小店。舊樓群樓梯底不足百呎,偶見修錶老匠、補鞋技工、換匙師傅,躲在一角默默以畢生手藝打發半世紀的光陰,亦是「搵兩餐」的唯一技能。不過,樓梯底的老匠終有被逼遷的一天,土瓜灣的水電技工英伯及九龍城的修錶師傅吳伯,近月陸續收到屋宇署清拆令,香港又一特色在梁振英治下消失。
50年前,82歲的英伯於土瓜灣安樂工廠大廈D座樓梯底掛上「安樂水電工程」的紅白招牌,至今保留60年代裝潢特色。英伯見證安樂工廠大廈由塑膠廠及製衣廠,演變為寫字樓及迷你倉。他廿歲出頭已在樓梯底接水電工程,「安樂四成嘅工程都係由我負責,年紀大咗先賣埋飲品同煙仔」,唯一不變的是50年來,他依舊用算盤為客埋單。
《秋天的童話》錶行需清拆
「呢度養大4個仔女,近年只係打發時間,同熟客打牙骹,第日只可以玩吓孫。」屋宇署於1月發清拆令,他被迫退休。屋宇署指安樂工廠大廈屬清拆僭建物大規模行動的目標之一,並指英伯的小店是僭建物,對走火途徑構成危險,故發清拆令。
一不離二,九龍城利成錶行亦遭逢同一命運。85歲的老闆吳伯收藏及修理古董錶達57年,《秋天的童話》主角周潤發(船頭尺)及鍾楚紅(十三妹)的手錶定情信物是小店珍藏,不足百呎舖位卻不乏名人擁躉;發哥更曾邀吳伯為貿發局拍宣傳片,由發哥為吳伯親自操刀的黑白照亦曾成為時代廣場的展覽品。半世紀前,吳伯到瑞士師從錶壇大師學製錶,成為本港罕見錶匠,廿歲出頭已待在樓梯底,一待已是57年。吳伯視錶如命,年中只休息數天,近月卻被屋宇署無情驅趕,指樓梯底小店違反《建築物條例》屬僭建需清拆。
關注城市規劃的保育人士袁智仁認為,舊區唐樓樓梯底小店與區內居民有緊密的社區網絡,「屋宇署係欺善怕惡,香港做法係逼人退休,馬來西亞或台灣做法係同業主傾」。袁批評屋宇署的幫助處理手法是以安全為名,間接幫大商戶趕走小店主,認為當局應同時考慮當區社區文化和歷史。
■記者梁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