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四庫全書僅餘三部半,所以總有人認為要影印四庫全書,而且的確已經影印出版了。民國初年張菊生主持商務印書館影印了四庫全書珍本,揀選了文淵閣「最少見的書籍二千冊」縮印,「外面已經有的刻本,一律都不付印。」線裝,大小如四部叢刊;另外又據原來尺寸複製了四種六冊,包背裝。
二零零二年起至二零一三年商務印書館按「原大原色原樣」複製了文津閣本四庫全書,有楠木書箱,用特製宣紙印,「在裏面摻入了三成的檀皮,一刀重六七斤,而普通的宣紙一刀四五斤,墨粉則加入了礦物質元素。」印了三十六套。
二零一四年「三希堂(北京蘇音公司)」在未經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授權下盜印了「仿古版文淵閣四庫全書」,按原來尺寸複製,包背裝,有木書箱,連書架每套售價四千八百六十萬人民幣,印了二十套。書架雕龍,甚為俗氣;書箱的字用電腦楷書字型,也沒有原來的好看。現在由據講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線裝書出版機構」的「線裝書局」出版。以上兩種都有零本發售。
二零一二年台灣商務印書館亦據文淵閣本印了十九種二十一冊仿古版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勝在夠多書,而且各書均有提要——雖則提要都儘有錯誤──用起上來總算是方便。若果是複製幾套作副本以策安全還可以,可是不惜工本按原來的尺寸套色印製作零售實在沒有必要,因為以下諸種理由,四庫全書其實不算好書:
首先,同一種書不是由同一個人由頭抄到尾,而是按卷數分給不同的人抄,所以,不是每一卷的字跡都一樣,有的好看,有的很草率,有的甚至可以說難看。卷數稍多的書,總有幾卷字跡難看的敗興。
四庫全書每半頁八行,行二十一字,而一般刻本至少每半頁十行,行二十一字,同一部書,四庫本就比普通刻本多費紙百分之廿五。單一兩冊不會太顯著,但冊數一多,就有很大差距,例如縮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有一千五百冊,用刻本代替的四庫全書著錄叢書就只有一千二百冊。
若論版本,四庫全書所用的底本好多都不清不楚,撇除抄錯字或故意更改「違礙字眼」不算,四庫本都不算好版本。普通的書比四庫全書版本好的可以隨便找到多種。我真不明白為甚麼會選《春秋左傳注疏》、《康熙字典》、《二十四史》、《資治通鑑》、《莊子注》、《文選注》等等,與其費紙墨印四庫全書,不如印其他善本更好。至於太冷僻的書,例如《古文四聲韻》、《殿閣詞林記》、《白雲樵唱集》,我怕要看的人也不會多。
若要我選,我會選《詩經疏義會通》、《尚書通考》、《皇清職貢圖》、《本草綱目》,因為有圖,而且尚算「有用」。
順帶一提,版權頁印在書內,簡直佛頭着屎,惡俗難耐。唯一好處是不貴,大約百多元人民幣一冊,買了回來大可自行割去該頁。
作者:李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