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容900萬人口 發展東大嶼 北區2030+規劃被轟漠視民意

政府為容900萬人口 發展東大嶼 北區
2030+規劃被轟漠視民意

【本報訊】發展局公佈《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建議》,指本港長遠仍欠1,200公頃土地,包括200公頃住宅用地,建議未來重點發展東大嶼都會和新界北共1,720公頃土地,最多提供38.9萬個單位及容納逾百萬人口,長遠令本港可容納人口增至900萬。有立法會議員批評政府無視民意進行大型填海工程,而2043年後人口步入萎縮期,擔心出現過份發展。
記者:鍾雅宜

發展局即日起就《香港2030+》長遠規劃展開為期6個月的公眾諮詢,諮詢期至明年4月底。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指今次研究跨越2030年,但無提特定年期,料2018年底可完成報告。

兩區總面積達1,720公頃

陳茂波指現時本港面對樓宇老化問題,2046年本港70年樓齡以上的私樓單位將達32.6萬個,是2015年的300倍,推斷本港長遠土地需要4,800公頃地,扣除已規劃的3,600公頃土地,尚欠約1,200公頃土地,包括200公頃房屋用地、300公頃經濟用地和700公頃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等。
為解決長遠土地問題,當局建議發展2個策略增長區,包括東大嶼都會和新界北,總發展面積達1,720公頃,以建設宜居的高密度城市、迎接新經濟挑戰和達至可持續發展為三大元素,按此規模本港未來容納900萬人口。統計處資料指,本港2043年人口料達822萬,方案將足夠應付所需。
當局披露新界北新發展區的發展參數,預計發展面積達720公頃,可容納25.5萬或35萬人口,即提供約9.4萬個至13萬個單位及21.5萬職位,研究範圍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但實際受影響地區包括新田、落馬洲、文錦渡、香園圍一帶,包括年前被剔出新界東北發展的坪輋/打鼓嶺。規劃署署長凌嘉勤明言坪輋以往建議發展密度較低,是次將會提高密度。
諮詢文件中建議了兩個發展模式,密度較低的預計人口為25.5萬,人口密度與新田新市鎮相若,另一個則預計容納35萬人口,密度與將軍澳新市鎮相若。發展局指,新界北將以發展棕地為主,盡量避開原居民村、非原居民村、常耕農地和自然保護區,但較分散的寮屋座落棕地旁,或有住戶會受發展影響。
至於東大嶼都會填海後發展面積則達1,000公頃,可容納40至70萬人口,料可提供約14.8萬個至25.9萬個單位。

居民憂發展商瘋狂收地

立法會議員姚松炎質疑為何報告不提年期,又批評政府無視市民反對填海,堅持進行東大嶼大型填海工程,既然統計處曾指到2043年後人口會轉為萎縮期,「如果繼續以人口急增嘅方向去做,會變成過份發展土地」。
坪輋居民的張貴財則擔心政府公佈規劃後,發展商將瘋狂收地,相信新界北規劃受惠的不是香港基層,「相信大部份唔係香港人,呢度規劃近住蓮塘口岸,我相信將來(內地人)可以免簽過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