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女演員王萊逝世。她是將一口民國北平的國語說得最動聽的最後幾個人。
英文有所謂Dead languages,王萊的國語,是當北平還有城門、燈市口、大柵欄和琉璃廠的時候。當然還有東交民巷的洋人,以及澡堂和老舍的茶舘。那樣的國語有三分紫禁城宗人府的森然貴氣,上接珍妃西太后的昭儀,像聽Maria Callas唱原裝的「蝴蝶夫人」,要閉上眼睛細聽,方看出一泓幽藍的秋水,音節悠揚之間如幾張紅葉飄落,以後的人,包括即使由二十一世紀的麥當娜來唱,再也唱不出那個悲情調。
四十年代末方出道走紅的女明星,無論北平或上海,由於那個時代,運氣都不好。歐陽莎菲、陳燕燕、韋偉,如同那幾年一同在文藝界走紅的徐訏、無名氏、張愛玲,初露頭角,要不要南逃去香港,還是要留下來迎接一個人民的新中國,已經面臨青春年紀擔當不起的命運抉擇。
幸虧王女士提着行李登上京廣鐵路南行的火車。殖民地除了南洋的陸運濤和天一的邵氏,出路不是太多。各路湧來的新人有的是,像王萊這一類不太費雯麗、也毫不麗妲希活的涵碧蘊玉型,只好將就着,幾年就要像龔秋霞一樣演慈母角色,着實是委屈的。
三十多年之後才等到她的Finest Hour,就是李安由國府新聞局資助的小品「推手」。王萊做主角,片中生活在美國的唐人街,跟一個老人郎雄滋生一段小城之春一樣隱晦的黃昏之戀。她戴眼鏡,在華人社區中心包餃子,天涯夢遠般遇上一個初見覺得眼熟的人。這種感覺不是愛情,而是緣份,要人在曾經滄海之後才懂得。
戲的最後她跟新識這位老人家一起爬山,向晚意不適,兩人在路邊坐下相視而棲息。這是最動人的一場。希望王萊大姐走過了夕陽,希望她覺得這一生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