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綫新劇《幕後玩家》啟播後,在傳訊界引起了一些迴響,有人不滿它歪曲了公關行業的形象,更有報章煞有事的找了行內人抨擊戲中人物的造型。
我沒有看過該劇,只看了宣傳短片,三位男主角投影的是扯高氣揚、自把自為的flamboyant進取形象,的確有點離地。
根據職業訓練局每兩年發表一次的人力調查顯示,2014年1月本港共有37,539人從事大眾傳播職務,約佔當時總勞動人口的百分之一。其中30.8%受僱於新聞業,餘下超過三分二分佈於廣告和公共關係業。扣除了只直接與廣告有關的14,214人,涉及公關的人員為11,771名。
我深信這萬多位公關行家在日常工作都會明白,「妹仔大過主人婆」是大忌。個別從業員不大可能高調到蓋過客戶的光芒。
尤其是在臨場之際,我們可以做的除了維持基本秩序之外,剩下的其實不多,主要是加強機構的公眾面孔出場時的自信。
正常人在傳媒一問一答的壓力之下,能夠清晰表達預先準備好的主要信息,其實已經很不容易,更遑論要即場消化貓紙或任何額外的資訊內容。
我目睹過公關人員在鏡頭前,傳紙仔給發言人,甚至交頭接耳。他們可能是急於紏正機構代表的某點錯誤,但卻大大打擊了上司的權威。一個要同事現場指指點點的人,不可能在危亂中予人運籌帷幄的感覺,結果得不償失。
我曾經看見新加坡強人李光耀在任時會見記者的情況,他跟其他政客不一樣,沒有安排公關員在自己的身旁協助自己面對攝影機。他的助手是靜靜地站在所有記者的後面,但卻經常保持在李氏的視線範圍之內。助手間中會用他們之間才明白的一些小手勢作出提示,相信是簡單提醒老闆應該強調某項要點,或者要運用某種語調之類。當然,還會建議他在合適時候結束談話,「逃離現場」。
何安達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