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吹起JM tone。
如果鴨脷洲口音是「Chi-na」,JM tone便是「Chinarrrrrr」。
講話中英夾雜,刻意模仿洋人的捲舌R音。
不過有些人只能說片言隻語的英文單字,真要串連全句,則只能Sorry, I speak Chinese only。
30年代的中國,也有JM tone。
錢鍾書的《圍城》描寫主角方鴻漸遇到一位張先生。
「張先生跟外國人來往慣了,說話有個特徵,喜歡中國話裏夾無謂的英文字。
他並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借英文來講;所以他說話裏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裏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裏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他仿美國人讀音,也許鼻音學得太過火了,不像美國人,而像傷風塞鼻子的中國人。」
這個張先生,不就是一個JM tone嗎?
但我們要問,為甚麼30年代,到今天2016年,中國人仍樂此不疲扮洋鬼子?是否這80年來,中國文化一直未能「復興」,相反洋文化卻持續強大,仍然有利用價值?講英文在華人群中,仍有一種嚇唬的作用?
有零售業的員工說,有些客人本來講廣東話,但一去到「投訴」,就會突然JM tone上身,猛講英文……單字﹕It doesn't make sense. Unacceptable lor。我要complaint。仿佛說英文可以加強投訴成功機會。
舊香港,中文仍未有法定地位,那時候如果平民百姓要投訴,譬如屋企爆水管,要政府官員處理,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寫英文投訴信,然後投書到英文報章。那個年代,講英文的確是高人一等。
原來,回歸後的香港,這種「英文優先」的心態仍徘徊不散。
所以,你又怎能怪責香港一眾的JM tone用家呢?如果有朝一日,中國強大,世界震懾,那時全港自然變JM tone……M for Mandarin……我最鍾意買「包包」,即係手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