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同志影展創辦人,導演楊曜愷(Ray Yeung)最新作品「紐約斷背衫」,當下香港公映。
同志電影在香港的巿場本來極窄,能夠有片商發行兼得公映院線,除非電影本身確具不同凡響,兼容肯定商業元素。
來頭不小,「紐約斷背衫」為香港同志電影展開幕電影,曾登上芝加哥國際電影節,西雅圖國際電影節,聖地牙哥FilmOut同志電影展最佳劇本獎,Outflix電影節最佳國內評審團大獎……擲地有聲,原非泛泛。
「我的電影都是關注那些不被接納的邊緣人,如何學習接納自己……」楊曜愷如是說。
很美國式,亞美利堅人透過心理診治,不斷學習接納自己!
作為少數族裔還需學習不被接納,如何自處?
自處於輕鬆幽默。
輕鬆面對自己的先決條件:EQ必須超乎一般的高。難得「紐約斷背衫」取調輕鬆暢快。
首套電影「我愛斷袖衫」,以英國一伙華人同志如何在異鄉(也可能當地土生土長,卻永遠被視作異鄉邦人,相比英籍印度人或非洲裔,往往隱形)求存,求被接納為主軸。
十年之後,第二部電影「紐約斷背衫」繼續探討移民、性取向與小眾被歧視問題;不以傷懷沈鬱落墨,在心理與實際生活上都碰上社會主流有意無意間面面都是牆、卻調色以輕鬆幽默,難能可貴。
對一般同志電影帶點抗拒,過去大比例同類型作品避輕就重,故事一般以低氣壓籠罩,一步一步向前……走向死亡。
Bingo!同志終極:死亡。
人地唔整死你,自己整死自己!
終極死亡,是我看一切直接、間接相關同志電影得出的結論。
欣賞楊曜愷的電影取向,華人在西方異鄉求存活,本身已是少數族裔。性取向加碼、是更少數、與大眾背道而馳的同性戀者,那路怎會不難行?
楊曜愷取易不取難,以幽默感將本來灰色的人、事、物化解。原來無一物,何必為自己招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