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銀香港(2388)一直與潛在買家研究放售所持70.49%集友銀行權益,《商報》昨誤傳中銀將以相等於市賬率3.5倍、高達30億美元(約234億元)作價放售集友,並與買家廈門國際銀行簽訂協議,刺激中銀股價一度升逾半成至一個月新高;惟午後《商報》先「縮沙」證實報道不實,其後收市後中銀亦澄清未達成具約束力協議,令憧憬交易「快埋尾」而追入的投資者「食詐糊」。
記者:劉美儀
受「高價賣集友」消息刺激,中銀股價昨日一早高開,日中交易時段最高曾升5%,雖然午後已有報章指出報道不實,但中銀全日仍收報28.15元,升4.5%,成交額大增逾50%至9億元,其他銀行股亦普遍造好(見表)。
上周初花旗發表報告指,考慮包括以溢價出售集友帶來賬面獲利因素,給予中銀「買入」投資評級,最新目標價調升至30.5元。
放售料仍然「傾緊」
綜合消息及證券界分析稱,集友資產淨值(中期約67億元)僅為南商五分之一,放售仍然「傾緊」,但按目前經營環境,絕不可能以高達3倍市賬率達成協議;南商以1.85倍放售予中國信達(1359)已被指作價偏貴,即使集友以相同溢價放售,交易僅涉資約16億美元(124億港元),而中銀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只會提升約1.4個百分點,「淨落袋」現金溢利有限,交易金額不會達報道估算逾200億元規模。
收市後發通告澄清
與去年1月底路透率先報道中銀考慮放售南商及集友時一樣,中銀在消息傳出並無停牌,亦未有及時澄清,只在收市後發佈通告,指該行已於5月底披露,就出售旗下集友銀行權益,作可行性研究及持續進行探討,但直至昨日止,中銀未訂立具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亦無法對就潛在出售的正式交易會否實現作出保證。
《商報》昨早報道,集友以折合約30億美元放售予廈門國際銀行,持七成權益的中銀可套現164億元,但下午3時該報在網站引述消息謂,中銀已就集友簽訂出售協議及交易價格報道不實。今年5月底,彭博曾報道集友售價約值20億美元,相等於2.5倍市賬率放盤。
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認為,銀行業經營環境與去年南商洽售時變化不大,「3倍市賬率(放售集友)冇乜可能」。
他又指出,洽談中的交易作價消息過早浮面,對買賣雙方並非好事,但適逢昨日港股市場氣氛正面,投資者想借好消息落腳買貨,加上追炒落後股,資金遂湧向中銀,由於市場憧憬交易達成的機會很大,故詐糊盤今日即使出現回吐,壓力未必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