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講場】海馬雙風眼「飄移」雷達罕有高清紀錄

【氣象講場】海馬雙風眼「飄移」
雷達罕有高清紀錄

颱風「海馬」日前在香港東北偏東110公里掠過,帶來21年來首個10月八號波。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指出,海馬逼港時,大風眼內藏有小風眼,而小風眼又在大風眼內「飄移」,又指天文台雷達難得見證此現象,並製成動畫。從雷達可見,海馬登陸汕尾時,擁有雙重眼壁。究竟預報員發佈風暴消息時,應追蹤小風眼還是大風眼的中心點來定位?

記者 李鈺廷

天文台科學主任蔡振榮指,當颱風發展成熟時,其風眼內間中會有多於1個小型渦旋形成,並在眼壁內滾動,惟它們的移動方向,與整個颱風不一致,生命周期亦短,故預報員會以「大風眼」定位,而預報員為風暴定位時,除會觀看雷達圖像,亦會參考衛星相等資料一併考慮。

天文台又指,假如風暴沒有清晰的風眼,預報員則要根據風暴的螺旋雨帶形狀,或中心附近雲塊的相對移動方向等方法,來推斷中心位置。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另類方法:

●睇雷達「零徑速線」

天文台指,「多普勒」天氣雷達可測量雨點移近或遠離雷達的速度,一般稱為「徑向速度」。當雨點移近雷達的速度越快,反射回雷達的微波頻率則越高;只要測出雨點移近或遠離雷達的速度,便可掌握吹動雨點的風力和風向公佈,從而推算風暴中心位置。

從雷達「徑向風」圖像可見,有一條白色的直線由雷達的發射中心點,伸延至風暴中心,白色區域代表雨點「徑向速度」為零(即雨點既非移近,亦非遠離雷達),這條線又稱為「零徑速線」。由於熱帶氣旋的中心總會在「零徑速線」上,故即使雷達圖上看不見清晰風眼,預報員也可從「徑向風」圖像,知悉風暴中心位置。

●計算地面風向「流入角」

除衛星和雷達外,地面觀測資料亦有助追蹤熱帶氣旋中心,特別是追蹤一些較弱而其中心在衛星雲圖上不能清晰可辨的風暴,計算風向的「流入角」是最為常用的方法。當熱帶氣旋環流內有3個或以上的地面測風點時,預報員可於每一個觀測點,劃線伸展出去,這些線的相交點就是風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