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局初中中史課程改革首階段諮詢本周屆尾聲,諮詢文件表明增設香港史旨在確立國民身份認同,目標與政府被迫擱置的國民教育科雷同。觀乎外國課綱,英、德的歷史教育注重培養學生批判能力,而亞洲國家則注重灌輸國民認同;有本港歷史學者指,香港歷史教育應傾向前者,但諮詢文件暗藏香港從來都從屬中國的政治目的,呼籲公眾提防日後頒佈課程內容的魔鬼細節,尤其是二戰及中華民國部份,否則或淪為國教翻版。
記者:葉偉東
《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修訂課程第一次諮詢稿》「詳近略遠」教授中史科;現行課程內僅以附錄出現的「香港史」內容將大幅增加,在香港自秦朝就成為中國版圖起講述香港史。諮詢文件多次列明課程宗旨是加強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香港史」更明言讓學生「認識香港與國家的緊密關係,同時確立國民身份認同」;當年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的學習目標也是「從歷史發展加深對國情的掌握……鞏固國民身份認同」。
著有《港英時代》、《雙城對倒》的歷史學者鄺健銘認為,諮詢文件具政治目的,「官方想帶出嘅就係香港從來都從屬於中國大陸,所以文件傾向將香港放喺邊緣,暗地裏強調香港係中國一部份」,又指課程以「中國為本位」,「香港究竟有冇自己獨立個性存在?定只可以係大中國嘅一小部份?」
鄺指出,歷史教育往往淪為培養國民身份認同的管治手段,提醒公眾注意日後頒佈的課程內容在取材、用字、角度等魔鬼細節,例如內地教抗日戰爭時總強調勿忘國恥,因中國政府六四後設法填補意識形態真空,「動員每個中國人愛國情緒,槍口一致對外,忘記內部矛盾」,若本港也跟隨,只會重演反國教風波。
「中史應面向世界」
記者翻閱多國歷史教育課綱,英國及德國漢堡的中學歷史教育重視培養批判性及建立史觀;新加坡則藉此灌輸國民身份認同,日本則為培養「國民自覺」。鄺續稱,理想的歷史教育應多角度理解歷史成因,從而建立史觀,「香港嘅歷史教育係應該面向世界」。他不認同強調愛國及民族性的歷史教育,「如果全球化年代我哋都仲講咁多排外、講血緣、抗拒世界嘅世界觀……香港就會好似中國,一去到中日紛爭,就講要打倒小日本」。
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一級專任導師許漢榮也提醒學界留意課程取材,「好似中華民國有佢自己嘅政治體系、外交關係,(香港史)課程究竟會唔會將呢啲現實帶畀學生?許重申教師有責任告訴學生歷史現實,「學生自己點判斷,唔應該夾硬畀答案……如果純粹得某一個論述畀學生,其實就係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