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樓而無趣,有怨而無悔 - 林夕

有樓而無趣,有怨而無悔 - 林夕

在梁振英任人唯庸才治下,我們有一個小學雞的教育局長,講了不敢認。雖無白紙黑字,但有畫有聲,明明一臉得意地主動提前披露防止自殺委員會的報告:自殺原因之一,就是學生欠缺生涯規劃。一時劣評如潮,又改口說「沒直接講過自殺跟生涯規劃有直接關係。」不如說自己是鴨脷洲口音,大家都聽錯,豈不更勇武?
局長解釋當時是出席一個企業家族頒獎典禮,想同學認識家族企業,加強生涯規劃教育云云。慘,同學要認識的還真多,家族企業跟教育有何關係,這種頒獎典禮又是怎麼一回事?局長要出席的活動跟學生被規劃的興趣一樣多,而論表現,此人興趣能力強項也不在搞教育,反而像個專門惹來關公災難的公關,熱衷出席不同典禮酒會,因不符家人、朋友以致港九新界離島居民的期望,非常不舒服,快要頂唔順。幸而自己對自己談不上有何期望,所以才在這位子上苟延殘喘得非常安樂,死不掉,直至被主子規劃掉,再選別的地方混下去,這就是他永遠不敗的生涯。
以我有限認知,忽然流行的生涯規劃,其實不是要你當羊群裏的羊,反而鼓勵人跟社會主流的要求保持點距離,留一個空間給自己。規劃來規劃去,說簡單點,只不過是要想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追求的是什麼,能讓自己感到活着真好的是什麼,專科與職業反而其次。
例如李怡在十月十九日的「世道人生:理想破滅的悲哀」寫道:「從少年時代我就認為,人不能沒有理想、沒有人生目標去生活,去工作,去追求。」不甘心為活着而活着,成為一條沒有夢想的鹹魚,這是一種從個性出發,從內心呼喚的規劃。又例如出爐傑青,沒數目進賬的戲不看,沒好處的朋友不交,沒高薪的工不打,終於在三兩年間供滿自住的房子,這也是很了解內心需要的一種規劃,且經過精心籌備。各自求仁得仁,無所謂對錯;兩種人生都會很累,有時會不舒服,但都是心甘命抵,也應開心,有怨而無悔就好。
可惜啊,現任教育局長以及現在教育制度所講的規劃,我相信規劃成功的典範,就是有樓而無趣的傑青,其實非常符合香港主流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什麼民主法治人權自由,是少數人美麗的誤會。這樣看來,生涯規劃規劃出一個個擁有做房奴自由的傑出人士,再對教育局長說三道四,就是葡萄他成功的人生,快活的生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