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頌恆與游蕙禎在立法會宣誓,把China發音為chi na(支那),引起大風波,明益建制派報紙,刊出大批「愛國社團」的聲討廣告,無端端發了一筆「宣誓財」。
網上有大量資料關於「支那」的由來。這字源出印度,亦有脂那,至那等,意為「邊遠之地」,古代佛教把這字流入日本,後成為日本民間對中國的稱謂。明治時期中國留學生也將這名詞帶回中國,本來並無貶義,當時的中國人聽見「支那」這名詞,也不覺得是甚麼。
到了日本全面侵華,日軍不肯使用官方的「中華民國」這名詞,沿用「支那共和國」,分明剃眼眉,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大怒,視之為侮辱中華,自此之後,華人視「支那」為侮辱名詞,對之極為敏感反感。因是之故。上一代經歷戰亂之苦,對梁游這兩位細路議員在立法會戲稱「支那」為鴨脷洲鄉音,憤怒之極,是可以理解的。梁游二人年紀輕,他倆的父母相信也是戰後一代,也許對他倆沒有在家教導一些文化避忌。
時下不少人對語言之運用,求求其其,不追尋其原因,不尋求對錯,錯了便賴三賴四,堆砌理由來辯解,令人氣結。但如何應付之?左丁山為免血壓升溫,近年對這些事一笑置之,除了對子女有要求,比較奄尖之外,其他人的錯處,一概當作聽不到,看不見,嬉笑一番便算。上星期賓架M在中環大馬路被人攔住派傳單,因路上人多,避無可避,只好伸手接過,到了會所吃飯時一看,不禁大笑,WhatsApp給左丁山看。此傳單是一間荷李活道餐廳店的宣傳單張,全用英文,第一句便是We served only the Freshest Oyster from French.用過去式served當然錯,Oyster不用眾數也有語病,from French,不是from France,更錯得離譜;第二句Our Waiter也不用眾數,難道餐廳只有一位侍應?最後是營業時間,寫成16:00-12.00竟然不懂得寫成16:00-00:00(即是下午四時至午夜十二時的意思),賓架M話:「這間餐廳印刷彩色宣傳單張也這麼馬虎,餸菜唔慌係認認真真。」左丁山話:「算啦,或者廚師識得煮,但公關啲英文係半桶水呢!」人哋賣138元一個行政午餐,你想點喎,賓架M如果上門話番俾人聽,點知對方會唔會講:「對唔住,我哋鴨脷洲英文係咁㗎嘞!」這年頭,凡事慳番啖氣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