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uTV的「帶着矛盾去旅行」,終於爆出了超大的矛盾。山上多了,就遇到老虎,不太令人意外。
首先是這個節目名:「矛盾」這個名詞,已經不夠「中立」,我不喜歡,因為帶着中國大陸政治色彩。自從共產黨的祖宗毛主席,講過「論中國社會的十大矛盾」之後,七十年來的中國人就這也矛盾、那也矛盾。「香港過渡期內的各種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香港愛國建制人士與梁振英的矛盾」,中國人打的政治社會報告,都時興以「矛盾」來取代英文哲學、社會學、戲劇學的Conflict。Conflict的意思,根據牛津詞典,中國語文早有一詞叫做「衝突」。
自從很小的時候,我聽見親中愛國的中國人將夫妻吵架,也說成「夫妻之間鬧矛盾」之後,在中文的質素和品味之上,我對「矛盾」一詞開始有了想嘔吐的感覺。「夫妻之間鬧矛盾」這種說法,源自「解放」初期一齣黑白的中國政治電影,叫做「夫妻生活」。男主角趙丹,跟一名打扮中性、樣貌甚為醜陋的農民女人結了婚,因為小資產階級思想,夫妻倆對無產階級有不同的觀點,一名肥婆共幹大媽介入,做他倆的思想工作,進屋一屁股坐在炕上,說:「聽說你們小夫妻又鬧思想矛盾了?」
共產中國時代的中國人相信,「矛盾」是必須消滅的,消滅矛盾的過程,就是一個鬥爭的過程。所以中國人崇拜大一統,以及主人對奴才的絕對支配,不容異議,並不惜為此而掀起如「文革」一樣龐大暴力。
但是西方的Conflict,不是中文「矛」和「盾」兩種軍事工具,而是抽象的哲理,所以西方的Conflict,並無趕盡殺絕之意,而是承認人類社會永遠有衝突,衝突令理性彰明,衝突令我們(這裏的「我們」,專指西方世界)的文化多姿多采,衝突令一齣戲劇好看。衝突不須「消滅」,甚至也不必「化解」,只須在文明和講理,善良和尊重的基礎上共融。
「帶着矛盾」的編導看得起,曾邀我做一輯「旅行節目」,我讚賞他們的創新和大膽,香港需要這種突破。但是他們提出「同行」的另一人選,我卻無法接受,我提議找甘浩望神父,因為甘神父的見解與我不同,但我敬仰他的人格。編導卻沒有考慮,後來不了了之。
我沒有與編導討論過我不太喜歡「矛盾」這個詞,這個問題或許太學術,太高深,或許對方畢竟是中國人,在一個「中國式的心智框架」之內(Within their Chinese Mindset),無法理解這個詞彙的語意學層次,所以不如省點口水,但我一直為這幾位編導擔心,因為他們可能不太了解中國。
但無論如何,香港的電視新節目是應該鼓勵的,雖然西中之間,你是你、我是我,其實兩不相干,不可能交流而了解,在品味、邏輯、常識處,確實有太多無法消解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