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同志權益近年備受關注,但公眾對不同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理解有多深?有本港團體正申辦同志界奧運會——同志運動會,冀香港成為2022年主辦城巿,宣傳平等和共融大愛精神;一旦成功申辦,將成亞洲首個主辦城市。有「性別酷兒」(Gender Queer)期望同志運動會可作為平台,讓更多人認識性小眾。
記者:李詠希
同志運動會(Gay Games)早在1982年於美國舉辦,像奧運會一樣每4年1屆,至今已舉辦9屆。除了運動競技,還有文化藝術項目,歡迎所有人士參與,不論國籍、性別、性傾向和年齡等。
香港申辦同志運動會組織聯席主席戚本乙表示,若香港成功申辦,將加入不同本土元素項目,例如扒龍舟、跑樓梯和越野跑,又會增設舞獅和中國書法,吸引更多亞洲人參與。
平機會撐2022主辦
她指同奧規模媲美東亞運動會,是體育兼旅遊盛事,預計可為香港帶來最少5億元經濟收益,料約1萬至1.5萬人參加,吸引約1.5萬至2萬名旅客。
戚本乙表示,政府未有明確表示意向,奧委會則表示暫時未有興趣磋商,惟平機會已發信支持,故有信心申辦成功。同志運動會聯盟將會在明年2月公佈3個入圍的候選城市,2018年1月會宣佈2022年同志運動會主辦城市。
接觸不同性取向人士
熱愛健美的小風是性別酷兒,同時屬「泛性戀」。小風認為近年港人對性小眾的接受程度提高,但對少數性取向或性別認同仍不理解,同志運動會正可作為平台,提高公眾認知,「運動唔同講座,講座係單向嘅,但運動着重參與同互動,可直接同唔同性取向嘅人接觸,最後會發現其實大家都係一樣嘅」。
小風說,因為外界將性小眾污名化,直接「出櫃」家人未必接受,同志運動會有助家長理解,作為性小眾並非負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