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觀點:歐洲央行難言「退市」 - 潘國光

基金觀點:歐洲央行難言「退市」 - 潘國光

執筆時,正等待歐洲央行公佈議息結果,預料會維持現行官方利率及量寬規模不變。早前有媒體引述央行內的知情人士表示,央行正衡量當前負利率及量寬政策的利弊,或會在稍後時間宣佈逐步降低每月的買債金額,即所謂「退市」或「減買」(taper),言論引發歐債及主要成熟國債孳息自9月底以來大幅回升,德國及意大利十年期分別累計上升16及25點子,前者更因而重現正數。
雖然筆者認為量寬對實體經濟不會構成持久的提振作用,但在過去一段時間,量寬對歐元區至少也帶來了一些「好處」,包括:1、把南歐(尤以意大利及西班牙)的國家債息大幅推低,遏止歐債危機急速擴散的風險;2、在歐資銀行(尤以德意志銀行)備受財困的情況下,整體企業信貸風險並沒有嚴重地受到拖累。

考慮到歐盟多個核心成員國在未來12個月內會舉行大選或公投,政權交替這不明朗因素勢將推升歐盟(甚至歐元區)出現解體的風險,成員國債及銀行類債券將再次面臨衝擊。此外,英國一旦啟動脫歐程序亦會影響到整體歐洲的經濟前景,預計歐元區經濟增長將由今年約1.6%減慢至明年只有1%。因此,無論從政治、經濟或市場的角度來看,筆者都不認為歐洲央行在未來12個月可輕易作出減少買債的決定。事實上,筆者認為增加比減少買債的機會較大,但這顯然不是現時的主流想法。

相信歐洲央行會留待12月底的會議上,即意大利修憲公投結果明朗化後,才宣佈把明年3月底到期的買債計劃延長6至9個月,其間每月的量寬額度將維持在現行的800億歐元水平。據由10月12至16日進行的六大民調顯示,「反對」意大利政府提出修憲較「支持」的高出3.4個百分點,但當中仍有近三分一選民尚未作出決定。市場焦點暫時還是較為專注在美國大選之上,假如因美國選情或央行言論而導致歐元滙價在未來幾星期出現短暫回升,預料投資者將會視之為造空歐元的良機。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