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立法會之支那風暴,漸聞名國際。在日本NHK放送新聞之後,日本沖繩縣民眾反對美軍基地工程,到場維持法紀的日本警察怒斥企圖衝擊的示威者為「支那人」和「土人」。
做警察一般都年輕。日本的年輕人也不懂得過去,今日日本官方和傳媒早已改稱「中國」長達七十年,哪裏冒出一句「支那」,是不是看了電視新聞而由香港立法會和梁特得來的靈感,記者不妨飛去沖繩縣查一下。
支那一詞,本來世上識者極罕,但經香港立法會一宣誓,梁特聲稱「侮辱全球華人」,國際傳媒爭相報道,支那即刻變為一個全球化的名詞(Globalized Term)。
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嚴正指出:這位警員之用詞「不適當」,並就事件表示遺憾。
菅義偉長官的道歉對象,不是全球華人,而是誤被警員稱為支那人的沖繩縣島民,他們其中即使或有幾個是前琉球國王時代的華人後裔,但今日卻必定是日本公民,擁有日本姓名。日本人在國外,如果被誤認為Chinese,不管這個名詞怎樣讀法,已經覺得受辱,這位警員這樣罵自己的國民同胞,確實是不應該,雖然日本網民指出:這類反美示威,幕後由中國策動。
然而支那一詞,宣播神速,也很有趣。市場廣告學的規條:一件產品,優點要多講;此產品的瑕疵,或以前出過的甚麼官司,即使是真的,也不要宣揚。
譬如,你不可以四處投訴,說:「小D誹謗我十年前患過梅毒」。某人這樣誹謗你,你可以不聲不響發一封律師信。如果四處敲鑼打鼓地大喊:「小D真是個王八蛋,他說我十年前患過梅毒呀」,小D固然聲名大噪,但「你」和「梅毒」連結在一起,不管有沒有過,或者曾經患過,但現在治好了,都慘遭舊事重提,網絡詞彙一連結起來,就變成標籤。
不過梁特將「全球華人」擺上桌面,博取連任,亦無可厚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兩個年輕人送上門,當然要利用而擴大。但如果效應還波及沖繩,則沖繩的日本示威者太冤枉了。雖然我所知道的香港許多美國ABC,或加拿大的港燦,開口閉口就是We Americans、「我哋加拿大人」如何怎樣,不論Chinese是支那,令人羨慕地,對於他們,似乎毫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