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亦人子也 - 唐顧

此亦人子也 - 唐顧

上次說到教育之難,是說親爹教不好親兒子。其實養而能教,已算是古人的福氣,多數人與子女之間,並沒有養大、教好、愉快相處幾十年的緣分。
清人朱珔寫過一首《陸地慈航行》,有短序。說北方天花盛行,爆發起來根本不可控,這一年從春到冬,死了一萬多個孩子。貧寒人家都無力備一口薄棺。有善心的人就收斂這些屍體,用一口牛車拉到郊外統一下葬,墳地稱為「陸地慈航」。詩裏說,「嗜欲日深命如紙,一邊生人一邊死;貧家小兒殤八九,溝壑時時委骸骴」,慘不忍睹。又說牛車一路到郊外,極是悽惶落寞;只聽得鈴鐸聲聲,卻沒有誰家親眷,跟來送孩子最後一程。
死神是不可觸動的,活人卻也未必就有運氣。《求當集》收一首五言律詩,題為《小奴》,意思淺顯,值得錄出:
小奴年十二,聰慧獨憐渠。為役身才慣,因貧學久疏。每令賓客喜,能讀主翁書。執卷頻相問,吾兒愧不如。
這首詩實在有太多意味。因為窮,就要成為童工,放棄讀書,從事「服務業」。也因為窮,似乎需要放低身段,博得主人及其朋友們的歡心。恐怕還是因為窮,珍惜一切機會,向有文化的人求教。作詩的人已經非常平允,肯接受僕役比孩子更勤學的現實,甚至肯褒揚這件事,必須承認,這很難得。可是不消說,他不會讓這小奴和孩子一樣去上學;當時的社會也拿不出一個制度,讓「賤籍」子弟改變命運。
仿佛天然存在的貧富差異,當然並不正義。活下來、受教育,這些機會如此不均。我更有一點隱隱不適,是因為詩裏的滿意之情。這樣一個「小奴」,大約是很為老爺臉上貼金的。可是「此亦人子也」,一個人不應該只是另一個人臉上的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