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麥萃才教授創意十足,想出一個新名詞叫做「納米樓」,真係笑中有淚。香港人居住嘅樓層面積,不斷向下,最近有樓盤推出,話係上車盤喎,實用面積只有百幾平方呎,都唔知點樣放置廚房、廁所與睡床,晒士何止迷你,簡直係「納米」。
美國近年有tiny house潮流,屋仔細細,但不少係「獨立屋」,位於郊外近樹林,環境當然比香港啲高層侷促迷你樓好好多,但最大之不同,就係美國人所講之tiny house,普遍係指500平方呎以下嘅,最細嘅會細到只得80平方呎。喂,美國人住慣大屋嘅噃,有數字顯示1973年美國人嘅平均房屋面積係1780平方呎,到咗2013年增加至2662平方呎,美國人家庭人均人口數字不斷下降,但居住面積一路上升,與香港比較,差天共地。但因為收入不平均(特別係2008金融海嘯之後),又或者時興環保,不少美國人一為荷包,二為環境,索性入住tiny house!跟住一啲新派建築師就迎合或者製造潮流,在大城市設計「細屋」,巴塞隆拿有300平方呎單位,曼徹斯特出現353平方呎,德國發展出最細嘅74平方呎,係真正「納米屋」。
香港人住細單位由來已久,不過人人都希望愈住愈大間屋,但現時因應市場需求,及呎價太貴之故,新建樓盤反而愈來愈細,大家唔高興都無辦法。記得梁振英未上台,仍係測量師之時,曾不止一次公開演講,指香港嘅住屋庫存(housing stock)係以一千呎以下單位為絕大多數,超過九成,超過千七呎(美國1978年平均)嘅住宅單位,少過3%(如有錯誤,係左丁山聽後記憶有誤),當時梁振英話希望香港人可以細樓換大樓,改善居住環境。怎知道,佢成為特首之後,香港人居住面積係愈來愈細,以至有「納米屋」出現,大家唯有阿Q一啲,既然美國德國都有細於100平方呎嘅tiny house,香港都唔算太差呀!最近有年青建築師團隊設計納米樓比賽獲獎,諗出在廁所上起一個閣仔,構思新穎咁講!小G掩住個鼻話:「廁所上面點住人呀?」叫左丁山批評之,點知左丁山想唔認老話當年都唔得,對小G講:「新設計?幾十年前就係!我讀中六,考中文大學入學試之時,就係喺廁所上面嘅閣仔瞓覺嘅!」小G嚇咗一跳,唔信!對年青人講我哋年青時點樣生活艱辛,就會俾人批評過時過氣,懷緬已不存在嘅獅子山下神話,都係唔講咁多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