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候選人論壇,是政治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候選人在台上的一個表情、一道目光、一次揚眉、一下手勢,或者只是眨一眨眼,都會被放到政治顯微鏡下,被解構分析。
例如,特朗普一直被抨擊侮辱女性,在第二場比拼時,他不時不自覺地強化了此負面形象。當天不設講台,二人可以在鏡頭前自由走動。當身材矮小的希拉莉行到台前位置講話時,個子高大的特普閒着,卻走到她背後踱步,猶如餓狼準備撲向小兔。有些女性觀眾表示這畫面令她們感覺不安。
反之,雖說希拉莉細小,但她在兩場辯論終結跟對方握手時則表現出強者風範,她是企定定等特朗普趨前跟她手握的。
其實同一個人的同一組的肢體語言,對於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你支持特朗普,你便會傾向接受他的行為舉止。相反,如果你不支持他,他的動作亦往往會令你反感。此之謂心理認同效應,所以根本難以客觀評估那一位候選人的肢體語言佔上風。
然而,有學者卻專門研究一些可量度的客觀因素,希望找出能夠預測勝負的指標。候選人不自覺及不隨意的眨眼的頻率就是其中一例。
波士頓心理學家Joseph Tecce指出,在過去9屆的選舉論壇中,眨眼較少的候選人,最後在其中8屆的選舉中勝出,所以以眨眼率預測選舉結果的命中率其高。此預測自1980年開始,差不多百發百中,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小布殊。那年他眨眼較對手戈爾多,但卻贏了總統寶座。不過以個別選民所投的選票總數計算,小布殊其實輸了543,000票給戈爾。
在電視辯論中,特朗普每分鐘的眨眼次數平均為64次,而希拉莉只有40次。若根據此理推論,希拉莉將會是下任美國總統。
你有閒情逸致的話,不妨開始數一數CY、林鄭和鬍鬚的貶眼頻率。
何安達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