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鋼琴已不夠格,要豎琴才像樣 - 林夕

學鋼琴已不夠格,要豎琴才像樣 - 林夕

學生輕生,好一個教育局長,對應方式好官僚,一是用錢,每間學校派五千大元搞大正能量,二,成立委員會研究研究。教育局長也好輕率,無端端預告強調單一原因:大學生欠缺生涯規劃,選錯沒興趣非強項的科目,抵不住壓力,於是選錯不歸路?
大學生在選科之前,小學中學生涯,就是考試考試和考試、升學升學以及升學,另加補習補習還有補習,這一條龍的壓力,竟然抵不上大學選錯科的迷惘?如此教育制度培育出來的高壓鍋,竟只是年輕一代抗壓力低,才會導致頻頻爆煲?
如此水平局長好意思講興趣?對這一代學生來說,興趣就是興趣班,還未入幼稚園,已經要以高人一等的興趣,供怪獸家長在面試時互相炫耀。我聽熱心教育改革的朋友說,有學生苦練玩八級鋼琴之後,把興趣的道具──鋼琴砸爛,不孝又反叛地對家長說:我學完了,你滿意了,可以不碰鋼琴了?因為鋼琴成了苦難歲月的印記,因為是被規劃,演奏的音階只是攀上上等人的階梯,連玩音樂也變成學前工作,有天份也變無趣。我聽過更誇張的,是鋼琴已經不夠格,要冷門到豎琴才像樣。
選自己所愛科目,結果發現吃力,怕辜負家長朋友期望?頂不住家長朋輩的目光,只怕正正是選了心儀的喜歡的文史哲,規劃好要做一個懂得生活、知道生命為何物的人,卻無法成為兩三年供完樓的傑青,經社會蓋上成功的印章。
吳克儉出身人力資源,把教育當一盤培育升學就業機器處理,於是會強調生涯規劃(當然,其人到底有沒有任何理念,極度可疑。)學生沒條件談規劃,反而是教育制度規劃出粗粗的腳鐐,把學生個性五花大綁。時間用在哪裏是可以看得見的,學生生涯只有讀讀讀、考考考、補補補,在未發掘出自己的興趣之前,已經給興趣班規劃得死死的,在緊密的時間表的罅隙間,只知道討厭什麼,說不出真正喜歡什麼。大膽假設一句:沒找到讀書學習的意義與樂趣,也不曉得自己需要什麼喜歡什麼,生命也必然虛無、生涯就是一場悶局,眼前一條路走到黑,會更易做出儍事。
目前教育不是沒教人規劃人生,是在過度規劃中沒機會教人做人。當然,若教育環境社會風氣經濟結構正常,用不着別人教你做人,也犯不着呼籲教師家長密切看緊學生,如臨大敵,怕死本是人性,如今竟有民不畏死,奈何以生涯規劃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