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擦大閘蟹 小心瀉不停 必備蘇葉、醋、薑解毒驅寒

狂擦大閘蟹 小心瀉不停 
必備蘇葉、醋、薑解毒驅寒

【周三識食】
【本報訊】又到食大閘蟹旺季。中醫師指出,大閘蟹性寒,脾胃虛弱、寒底及皮膚敏感人士進食隨時腹瀉或濕疹發作。一般人品嚐時要準備「大閘蟹三寶」紫蘇葉、生薑及醋,一同進食可減低大閘蟹寒性及有助解魚蟹之毒。
記者:梁麗兒

何醫師建議一個月最多吃1至2次蟹。 彭志行攝

註冊中醫師何慧潔表示,在中醫角度蟹類性寒,比港人常飲的涼茶更寒,較適合熱底人士進食。若體質不適合,又未能忍口,小心會傷脾胃。古醫學曾指女性食蟹粥有排走死胎作用,但現代醫學則認為食蟹並無食療功效。
何指,有幾類人士不宜吃大閘蟹,包括因生冷飲食、坐冷氣房及少運動等壞習慣導致的體質寒涼及脾胃虛弱,其中脾胃虛弱,指容易胃脹、大便爛及消化不良的人士;體質寒涼則經常手腳冰凍、怕涼喜溫及有痛經問題。這兩類人吃了大閘蟹可加劇相關症狀。中醫認為蟹為「發物」會「動風」,可誘發皮膚痕癢。所以曾患濕疹、有皮膚過敏及易生瘡人士,最好戒口,否則隨時濕疹敏感或風癩發作,亦不建議孕婦、坐月產婦食大閘蟹,怕增加滑胎風險,或影響產後復原。
市民食大閘蟹建議準備紫蘇葉、生薑及醋。何指,紫蘇葉性辛溫,蒸蟹時加入數片可解魚蟹之毒,亦有減少胃脹、幫助消化的作用。食蟹時點醋汁,同樣可解魚蟹之毒及幫助消化。另不妨在醋汁加入薑絲,生薑本身可驅寒、暖胃,減低食蟹寒性。若在外食蟹提供的薑茶薑味不足及糖味太重,建議回家自行以蘇葉及生薑煲升級版薑茶「紫蘇生薑飲」飲用。

花雕酒加重濕熱

不少人食蟹時會飲用花雕酒,何指,酒為溫性,臨床上有行氣活血散瘀功效,但同時可令濕熱更旺,脾胃較差人士吃大閘蟹可生濕,若同時飲酒會令濕熱更重,建議只飲1小杯,多飲不但不能解寒邪,還會加重濕邪。
何建議一個月最多吃1至2次,每次1至2隻便足夠。患感冒亦不宜吃大閘蟹,因為感冒人士的消化機能差,進食寒涼、腥葷食物,會令身體正氣不能集中對抗邪氣,令感冒病情反覆。如吃大閘蟹後有食滯、腹瀉或胃脹等問題,可食用「健脾祛濕粥」,材料包括淮山、蓮子、茯苓及白果,其中淮山、茯苓有健脾祛濕功效,可取代正餐的白飯,每星期吃2至3次。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