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五萬又如何? - 馮睎乾

月入五萬又如何? - 馮睎乾

昨日斜風細雨,同友人在墳場和山上亂逛,他忽然感慨,幾位好友適值壯年,都意志消沉,學歷高者費心力於無用,工作勞者囚形骸於劏房,回不去的是匆匆歲月,走不盡的是茫茫前路,於是輕生之念,時而湧上心頭。人生的快樂與哀愁,說到底都很難擺脫一個字:錢。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迪頓(Angus Deaton),在二零一零年共同做過研究,探討入息與快樂的關係。快樂可分兩方面講:一是「情緒健康」,即日常起伏的情緒,如壓力、憂愁、喜悅、憤怒等;二是「人生評價」,表示對人生整體的滿意度。康、迪的研究以一千名美國人為樣本,分析超過四十五萬個回應,結果顯示,人生評價會隨着收入增加而穩步上揚,似乎沒有上限,所以你收入越高,對人生便越滿意。此結果毫不意外。最有趣的是關於情緒健康那部分:收入上漲最初的確會令人少了壓力,多了微笑,可惜這效應不是無止境的,一旦入息超越某個「魔法數字」,開心程度便會飽和,其後的喜怒哀樂也只能各安天命。那個魔法數字,研究顯示為家庭年收入七萬五千美元,換成港幣,即月入四萬九左右,就當是五萬罷。
據此研究,貧窮之所以苦,是它令你本來已有的問題──即經濟外的問題──變得更沉重,例如哮喘、離婚、孤獨等帶來的困擾,在窮人會比在富人強烈得多。摔一個交,窮人應該會特別痛。但當你進入「五萬俱樂部」後,你的情緒質素理論上就可跟李嘉誠和蓋茨平起平坐,一切淚與笑,只會取決於金錢以外的因素,比如健康呀,朋友呀,諸如此類。當然,那研究以美國居民為對象,對香港人未必適用,尤其是那魔法數字。月入五萬又點先?香港是一個連大學講師也要住劏房的城市啊。你看新樓盤都是劏房,而他們劏的其實不是房,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