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公會在上周公開指,本港2047年的批地期限屆滿,可能影響銀行的按揭政策。想當年,也正是按揭、地契等的問題,導致港督麥理浩在1979年訪京,就着香港在1997年後何去何從向北京「摸底」,從而開啟了香港前途談判。今天,歷史的軌迹在重複,「2047香港前途問題」也正式宣告揭開序幕。
2047所涉及的地契問題,自然與香港的土地買賣制度有關。在香港,所有土地都是由政府永久擁有,所謂買地其實只是獲政府批租土地的使用權,而所謂的土地擁有人其實只是該土地的租用者。政府批租土地的年期主要有三種,分別是999年(主要位於港島舊區例如中上環、山頂、灣仔、北角等)、75年(港島其他地區及舊九龍即界限街以南)及99年(新界及新九龍即界限街以北)。過渡時期,北京為穩定人心,提出1997年7月1日至2047年6月30日內租約期滿的土地,毋須補地價、只需要繳交應課差餉租值3%的年租,就可繼續租用。問題是,大部份批租土地將於2047年6月30日到達批租年限,屆時政府是再容許免補地價續租、收回土地、抑或要求大筆補地價?地契不明朗,正是今次銀行公會要求港府盡快釐清政策的底因。
事實上,銀行公會「自爆」對未來批出長年期按揭有保留,和當年中英雙方開展香港前途談判的觸發點完全一致。麥理浩訪京原因之一,正是按揭、地契問題。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向中國租借新界的期限,將在1997年完結。商界、銀行界在七十年代中,便非常擔心他們的投資、購買的地皮、相關的借貸,是否仍受法律保障。當時商界對跨越1997年的各種投資項目,非常有保留。這便是所謂的「1997大限」。為此,麥理浩便需要搞清楚港英政府能否批出超越1997年的地契,以至新界地區能否續租,而向北京一問,自然也便引出了整個「香港前途問題」。
今天的時局也是如出一轍。2047涉及的地契、按揭問題,最終都歸結到香港的二次前途問題,即香港現有的自治權,能否得到永續─《中英聯合聲明》第3條第12款規定,中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即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由規定《基本法》,並在五十年內不變;《基本法》第5條則規定,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基本方針政策」、「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最基本就是香港的自由經濟體系、普通法制度、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等等,能否超越2047;再說白一點,就是香港能否永續自治,以至2047年到底我們是由「香港特區政府」還是「香港巿政府」來管治的問題。
就此,北京和港府絕對需要拿出說法來,否則,只會導致更大的信心危機。港人也要做好和北京談判的準備──以現時北京對港的高壓政策來看,如要為香港爭取永續自治,甚至更大的自治權,香港人將要面對一場艱苦之戰(Uphill battle)。
http://www.facebook.com/reformhk
周日東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