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立法會開局前夕,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公開就立法會議員應如何宣誓放言,特區政府也發表了措辭帶有強烈警告意味的聲明,說議員宣誓必須跟足誓詞內容。這意味着特區政府下定了決心,要抓着宣誓一事向個別新進議員來個下馬威。
政府沒有可能不評估到,越是要壓制議員在宣誓過程中作出有政治抗爭含義的表達,議員只會有更大的動機挑戰政府的權威,只是手法的高下而已。另一方面,負責監誓的立法會秘書長就算未必受到有形的壓力,也可能會受到事先張揚的提示影響而收緊尺度。當日秘書長確實有標準不一的嫌疑,如果說兩位青政議員的標語讓秘書長懷疑他們不明白《基本法》及一國兩制的話,梁國雄議員宣誓時持着那把黃色雨傘上面寫滿了字,包含的政治內容遠比兩位年輕議員的標語多樣和複雜。秘書長對兩位年輕議員另眼相看,顯然是帶有針對性,令人更確信政府是早有計劃,要特別招呼這兩位言行出位的初生之犢。
隨後這幾天,特區政府、中聯辦、建制派議員及一眾外圍組織、喉舌等都一致集中火力對兩位年輕議員窮追猛打。抓着「支那」一詞及懷疑英語粗口,把問題提升至所謂「辱華」、「損害國人感情」甚至「羞辱全球中國人」的層次。
建制派現在殺氣騰騰,說兩人如果不先公開道歉,便不讓他們宣誓;外圍打邊鼓的也呼籲立法會主席採取更嚴格的標準主持下一輪的宣誓。有喉舌報章及建制議員更索性呼籲不讓兩人再作宣誓,直接取消議員資格。
政府及建制陣營.似乎是在無限放大負面觀感,目的是把事鬧大。他們似乎認為有資格繼續把全球中國人的感情及列祖列宗的榮辱包攬上身。這樣的鬧劇,他們當然可以選擇繼續演下去。但這是不是足以構成無限擴大立法會主席權力的理由?取消議員資格這種「罰則」根據的是何經何典?判斷宣誓是否有效的標準又是否可以隨意因應對象而鬆緊不一?經由合法選舉由選民選出的議員,是不是可以任由行政機關及建制派議員的主觀意願禠奪席位?
市民被代表 社會續空轉
兩位議員是否用詞不當?事後的解說又是否令人滿意?社會自有公論,各界也有權要求他們道歉。作為直選產生的議員,最終也得受選民手中的選票來制約。大部份來自小圈子選舉產生的建制派議員,憑甚麼越俎代庖?
事件發生短短幾天,已看到有關爭議干擾立法會的正常運作,這不正是建制派議員經常對非建制派的指控嗎?建制派一方面強調要盡快選出主席,對有關規程及資格問題也可以酌情過關,認為不能延誤立法會的議事日程。可另一方面,卻在立法會的內務會議中把兩位議員的宣誓事件鬧大。建制派呼籲不要令立法會成為政治鬥爭的場所,要配合政府的施政;但卻以自身的行為,在立法會內深化政治鬥爭。
如果建制派議員對操守看得這麼慎重,立法會內很多建制派的行為其實也可以被無限擴大,單是立法會新任主席那18間公司任職董事職務而可能涉及的利益衝突,便已經可以搞上好幾個星期了。
立法會會議廳其實就是香港整個社會政治角力的展示場,香港政治制度不合理造成的死結,引發的政治及社會內耗也必然會透過立法會的操作反映出來。開局宣誓風波只是預示在死結解開之前,立法會在未來四年將會面對無休止鬥爭,政府及中聯辦越是意圖橫加干預,只會令鬥爭激化。 可以預見,未來四年,小風波會變成大風波,大風波則會變成大風暴。市民被迫睇戲,也會不斷被代表,感情會不斷被包攬,香港社會也會繼續空轉。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