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之言】
眾樂樂的渡海泳,最終釀成1死1危殆悲劇。有急症科醫生稱遇溺後身體會在數秒鐘內開始缺氧,若3至5分鐘內氧氣仍無法到達腦部及心臟,心跳就會停頓。由於海中游泳需要的體能遠較在泳池游的多,建議日後有興趣參與渡海泳的市民,即使通過了水試也要勤加訓練、保持狀態,以免樂極生悲。
遇溺後數秒開始缺氧
港大醫學院急症醫學部臨床助理教授林沛堅表示,渡海泳實際環境會受水流、湧浪、附近泳手人數等影響。由於比賽時會有大量選手聚在一起,一旦身體出現狀況,往往因為附近人多而難以呼救。
林又指,泳手遇溺後數秒鐘便開始缺氧,腦、肝、腎的細胞功能在5分鐘內會逐漸壞死,器官隨之衰竭,「每遲一分鐘上岸(獲救),生存機會就會少10%」。加上不少人遇溺後,會因為緊張而不自覺地收緊上咽喉肌肉,及不慎飲到海水,令呼吸更困難,建議泳手若要參與渡海泳,須加強訓練,不應以能否通過水試作唯一指標。
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則認為,大部份參賽者都通過了1,500米水試,且有參加往年賽事的經驗,應屬游泳老手,不排除死者本身患有隱疾如心臟病,並於渡海泳時發作。他表示,大會在賽道設立浮波,如泳手感到體力不支或心口翳悶等,應盡量攬着浮波揮手求救,切勿死撐繼續。如有家族心臟病史的選手,參賽前亦宜先看醫生量血壓及作心電圖檢查。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