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維港渡海泳」是本港其中一個有百年歷史的大型公眾活動,由清朝光緒年間至今,雖多次因戰爭、污染等原因停辦,但始終是過去一世紀以來最有歷史的平民盛事。
復辦前由尖沙嘴出發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指1906年(清光緒32年)域多利游泳會創辦渡海泳,自此每年一度舉行。初時起點是九龍尖沙嘴鐵路碼頭(現五支旗杆),終點是港島中環域多利游泳會(現和記大廈)岸邊,賽程全長約1.6公里。1954年開始,皇后碼頭搬遷後,賽程縮至約1.4公里。
香港淪陷期間,渡海泳於1942年至1946年停辦,至1947年恢復。由於維港污染日趨嚴重,加上尖沙嘴火車站拆卸工程影響,至1978年舉辦第66屆後再次停辦,在闊別33年後,於2011年再次復辦,並改成由鯉魚門三家村公眾碼頭,游至港島鰂魚涌公園為終點,全程1.5公里。
渡海泳傳奇人物要數70年代獲6屆冠軍的溫兆明,溫曾在訪問中指渡海泳是當年社會盛事。由於參賽資格不分國籍,渡海泳就成了華人在殖民地時代為自己爭一口氣的機會,吸引不少華人參加,能夠游贏外國人是一份光榮。
■記者梁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