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好友帶兒子參加小學面試,在facebook留言:「黐線。個個拎住英文書等面試。」
我隔着電腦螢幕,都感受到那份無形的壓力,所以留言輕鬆回應一下,希望緩減朋友的不安:「定啲嚟。你下次帶本德文書去,其他家長驚番你轉頭。」
這個留言,讓我想起一件陳年往事。
話說當年會考Mock Exam,作為乖乖學生的我,試前準備充足,所以考試局的標準答題簿有時不夠位寫,而要舉手拿取額外答題紙,交卷時再用索帶繫於簿內。有次完試後一位同學跟我說:「嘩,你頭先咁早舉手攞紙,好勁,點解你寫得咁快,嚇死我,你攞紙嗰刻我個心離一離,打亂咗我節奏。」
我當時心諗,儍的嗎?
到下一科考試,我刻意做個實驗,那次答題簿還有大把位未寫完,在考試中段已高調舉手氣運丹田:「唔該!攞紙!」之後,再連續追加拿紙兩次。事後群情洶湧,多個同學不約而同跟我講類似說話:「你每次攞紙我都好有壓力。」而他們不知道,那次完事後我靜靜雞把紙退還給老師。有同學騰雞地說:「黐線㗎咁勁,你唔好索性攞多本答題簿?」我微微一笑:「紙好啲。」心裏面補多一句:「因為可以分三次攞嚇倒你呢個儍豬豬。」
我清楚明白,成績與拿紙多少無關,但偏偏卻能對他人構成壓力,我覺得奇怪可笑。當年會拿紙的不只我一人,另有一位沉默寡言的「加紙怪」也經常引起「恐慌」。我後來悄悄跟他交流加紙心得,還記得他吮着維他奶告訴我:「冇,我只係鍾意隔行寫字。」
自那時我便明白,知己知彼是好事,但不要輕易讓人打亂自己節奏,產生不必要的心理躁動。
幾年前,女兒還在讀幼稚園那時,老婆有晚跟我說,那些爸媽 WhatsApp Group 讓她感到憂心,因為看到家長們在群組中,提起自己子女報了什麼班、看了什麼書、參了什麼賽,覺得人家好厲害。
我又是微微一笑:「冇人會將自己子女差嘅一面寫出嚟㗎,咁妳都好驚? 不如妳喺個 Group 度寫番一樣阿女識嘅嘢,平衡一下妳嘅壓力啦。」
「若果要寫,寫乜嘢好呢?」老婆問。
我剪住指甲答:「如來神掌。」
做營銷這一行,我深明「隱惡揚善」的操作。宣傳推廣上大概不能講大話,但只道 Half Truth 卻時而有之。我們要習慣對 Half Truth 有一份警覺性,不要輕易被事物的表象蒙蔽,習慣思考事物沒有被呈現的一面。
記得當年聽李天命演講,他說一大班人圍着談一個你不懂的話題,若勉強搭嘴,多言必失,言談間好易露底。反之堅持沉默,卻能給人深不可測的錯覺,以為你對那題材很熟悉。李天命這個說法半帶搞笑,但又有其道理。我們面對不認識而自己看不通的人,有時會不自覺地高估或神化了對方,這或許是一種人類自我保護的警惕機制,但若因錯估對方實力而心感怯懦,進而左右自己正常發揮,那就如同當年被我舉手拿紙影響的同學般,非常儍豬豬。
我們自小被教導在競爭時永遠不能低估對手,這危機意識需要重視,但凡事太驚青而錯誤高估對手,影響信心下自亂陣腳,也是競爭的大忌。夜郎自大不可取,妄自菲薄更戇居。像 Donald Trump 般病態自信固然神憎鬼厭,但也要避免自卑過度經常錯判比不上他人而如驚弓之鳥。
回說那位去面試的中學同學,現在幼稚園學子看英文書是常態,但又應該未誇張到人人皆讀。家長們在這些場合,或許都想將自己子女最佳一面示人,即使平時玩 iPad 睇漫畫,在面試場總要拿本英文書扮扮魚蝦蟹。若作為家長先緊張起來,子女也會感到壓力,反而影響他們的表現。
還記得當年也曾帶女兒去面試,周遭同樣一片英文書海。我則取出女兒最愛的《老夫子》,一起笑閱那些「耐人尋味」的無厘頭故事,讓她在面試前保持輕鬆心情。
我相信在香港這個高度競爭的環境,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卑的機會比自大高。
人比人,比死人。別隨波,別逐流,不要輕易被他人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
我認為自小要教導兒女的,就是面對人比人時的一份從容。
(隔周日刊登)
作者財經版昔日文章: http://hk.apple.nextmedia.com/author/index/1663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