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騙徒手法層出不窮 - 姚崢嶸

What we are reading:
騙徒手法層出不窮 - 姚崢嶸

上星期的藝術界大笑話,是拍賣行龍頭蘇富比宣佈回收以八千萬港元賣出的假畫,連帶令市場懷疑一批總值十多億、之前由同一收藏家出售的「珍品」,隨時也是A貨。
贗品,是珍品的孖生兄弟。二千年前,羅馬人已賣假古希臘雕塑圖利。文藝復興巨匠米高安哲羅第一次「接job」,是造一個丘比特睡像假古董,買家是有權有勢的主教。有專家估計,現在市場上的藝術品可能超過一半是假貨。原因很簡單:藝術品是每年幾千億元的大生意,而且近年有很多暴發戶(不少來自偉大祖國),購買慾超強,但對藝術認識不深,只懂看價錢牌,除了搶高價錢,也令造假回報大增。
況且,藝術行騙(或行騙藝術?)的「門檻」亦不算高。以畫為例,市場上有不少失蹤名作,原因很多,包括是毀於火災水險,或是博物館財困,收到私人捐出畫作後無資源妥善處理和保存;亦有人選擇低調收藏(可能避免像出爐傑青般樹大招風、或由於畫來歷不正當)。二次大戰更是藝術界災難,戰火波及歐洲最多珍藏國家,納粹德軍又大規模沒收和搶掠,散失不計其數。名畫失蹤對人類是損失,對騙徒卻是良機,因為有很多空間虛構藝術品重見天日的「奇蹟」,譬如說某君和某藝術大師是好友,得到一批珍品作禮物,或者大師本人的地下情人過世,後人決定出售珍藏等。
有了出處,還要有可以亂真的作品。這方面,偉大祖國也有貢獻,她訓練了大批基本功優秀但「錢途」有限的畫師,部份成為騙徒的廉價「槍手」。德國人Wolfgang Beltracchi則算是造假界一代宗師,不只抄襲臨摹,還把原作者的技巧和畫風內化,創造出新作品,非但騙倒頂級博物館、拍賣行專家和收藏家,連作者的家人也中招。據他形容,這不是方法演技,而是接近「標童」狀態,假如原作者是左撇子,他也會用左手來畫!對他來說,畫畫是信手拈來,反而最花心機的是在古董店和跳蚤市場找合適的舊畫布。對付這類「極品」,最佳武器只有科學鑑證,如檢驗顏料的化學成份是否作畫年代已有,或畫布是否經不同時期加工。
當然,無論真貨假貨,都有水準高下之別,《The Art of the Con: The Most Notorious Fakes, Frauds, and Forgeries in the Art World》內一些案例,會令人有像看《警訊》的反應:咁都有人信?作者強調,始終是有太多人覺得自己眼光獨到、又特別好運執平貨,忘記光棍佬家訓──便宜莫貪。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