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局正就初中中國歷史科進行課程修訂諮詢,有教師團體邀請教育局代表參與座談會,會上有教師表明,不支持局方刪減「治亂興衰」部份,又質疑文化史能否引起學生興趣,並批評香港史部份淡化了香港角色。
教協昨日舉辦初中中史課程修訂座談會,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李志雄、資深中史科教師陳漢森等,以及約30名教師出席。
座談會上有不少教師反映,教育局的課程諮詢未有解決課時不足問題,任教中史科28年的陳漢森指出,課時不足令冠冕堂皇的課程宗旨淪為「搵老襯」,「好多教師根本就唔夠時間教,惟有略教,最終(課題)由教3堂變教2堂、2堂變1堂」,導致影響教學質素。
今次諮詢的其中一項爭議為削減講述治亂興衰的政治史,提升文化史的比重以及新增香港史,不少教師反建議局方將文化史改為插敍形式,或僅提供參考題目,讓教師有彈性及發揮空間。
教局主任:唔使深入教
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李志雄則回應稱,希望教師教中史時「教得淺淺哋,唔使深入」,藉以釋放課時,又指政治史內容重複,「可以勾勒出嚟,簡略教」。他重申,新增文化史為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如果只係教治亂興衰,點令學生(對中史)有溫情與敬意?」
教協陳仁壠質疑,香港史並未有包括開埠後的本地歷史,「好似香港喺近代歷史上,係扮演中國政治動亂嘅安全島,1949年以前唔認同共產中國而嚟香港,1949年後三反、五反、文革、大躍進,啲難民又係偷渡落嚟香港,但係呢份諮詢就未見到呢啲歷史」,質疑局方取材偏頗。
李志雄則呼籲業界不要過份憂慮洗腦教育,又指課程諮詢由不同持份者商討,「唔會係跟一人喜好就可以話事」,又表示明白局方所提出的框架「冒好大風險」。
不過,李志雄重申改革最大目的是吸引學生修讀及讓高中中史科有更多人選修,期望趕及明年5月推出第二階段諮詢。
■記者葉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