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劉小康 30年椅子戲

【文化籽】劉小康 30年椅子戲

【文化籽:藝術人語】
「椅子,是承載人體重量的家具;一張椅子,亦可以是身份地位的界定,你看中國人在宴席時入座甚講究論資排輩,外交會議亦然。椅子承載着多重文化符號,等待對號入座。我們的未來,也由我們所坐的椅子決定。」香港設計師劉小康在蘇州誠品舉辦他的半生回顧展場內,侃侃而談。過去三十多年,他喜歡藉設計探討香港社會微妙的轉變,又復將社會意識形態投入設計當中,大玩椅子符號。

美國詩人羅賽克曾說過:「椅子有趣之處,是你很少意識到它的存在。」劉小康顯然並不認同,他半生的設計都用上自家的「椅子語言」,並不停演變。
例如1998年,劉小康創作了個人第一件公共藝術,名為《位置的尋求》(searching for fixation)。他從港英政府機構借來大量椅子,雜亂無章法地搭在一起,形成一種錯亂效果,與2013年艾未未在威尼斯雙年展所做的裝置有七分相似。「這些層層叠的椅子暗喻回歸之際,港人內心與現實的混亂及不明朗。」劉小康續解釋,殖民地氣息與混亂的椅子交錯,椅子承載着歷史的痕迹與氣味,象徵舊制度崩潰社會滲透的無力感。
「與此同時,這些椅子反映了亂世人皆渴望權力,一種毫無安全感的投機心態。」他不忘補充。這種後殖民地的憂鬱帶動的移民潮,被劉小康這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仔用裝置來投射,引起話題。背後更衍生一段插曲:作品面世,大家一眼便認出椅子是從政府機構所借,認定作品在嘲諷港英政府。自此,劉小康再問政府借椅子也就難過借錢,他的這個作品也就只出現一次。原來港英時期也曾對不少公共場合的設計作自我審查。劉小康記得1994年構思的一個《哩度哩度過渡過渡》的海報,就遭港英政府阻撓,禁用毛澤東的肖像。
劉小康自編自導的《椅子戲》,又打從何時開始呢?
「由一張海報開始。」他說。

過去三十多年,椅子巧妙地成為設計師劉小康的一種創作上的比喻與文化符號,也是他用以反映社會與人生百態最手到拿來的工具。

劉小康1998年創作了的《位置的尋求》,從舊殖民政府機構借來的椅子無章法地搭在一起,暗喻回歸之際港人內心與現實的混亂及不明朗。

劉小康認為,椅子從來是權力地位的博弈象徵,也可引伸至兩性關係,中間的互動很有趣,像這樣由他設計的搖搖椅,還說梁文道與南方朔就在這凳上對談。

以香港大押與大牌檔為主題的本土新設計摺椅,是劉小康最新作品,並率先出現在上海國際家具展。

由設計海報開始

那年是1984年,劉小康為中英劇團的戲劇《我係香港人》設計海報,述說香港開埠140多年以來的歷史。一個麻甩佬坐着思考港人對身份的焦慮,點子就來了。那些年,《中英聯合聲明》生效,香港正式進入回歸前的過渡期,首次舉行立法局間接選舉,開始了代議政制。「在對未來的不確定和無從把握當中,我和香港人抱着同一種迷失感,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問題。」於是,他真的把自己投放在海報,以一個香港人坐在一張半中式、半英式的椅子上,表達港人對身份的焦慮和疑惑。
是次《椅子戲.漢字記》展覽,展出劉小康過百件平面設計、海報、家具和立體作品,幾乎全以書法和椅子貫通,算是他從80年代開始以椅子為主體的作品回顧。《我係香港人》這張經典海報,也一拼運來了蘇州。劉小康向在場內地年輕記者講述當年後殖民地憂鬱,但在場人當時應該都未出世,再加上他的半鹹淡普通話,記者們覺得這場景很陌生,也不太熱衷香港人的身份疑慮,只記得鄧伯伯一句「馬照跑、舞照跳」。
「未來由所坐的椅子決定,那時人人追求一種崇高位置,但他們卻不懂得坐的椅子,現在情況也不是相差太遠。」生於1958年的劉小康,這批在殖民地長大的香港人,當在生活上真的要和中國連結起來,心態又出現一種怎樣的變化?
劉小康說到一個故事。2002年,前特首董建華要求為他的「團結基金」設計海報,為回歸五周年呼籲港人團結的新起點,劉小康設計了一圈緊倚圍圈的椅子,象徵團結一致。早兩年,他被要求再設計一張呼籲香港團結的海報,這次他如此落墨。「雨傘運動後,香港情況已經不一樣。要香港人再坐下來有商有量已變得很困難,年輕人也各有訴求,如今團結已變得不現實,『和而不同』才是出路,香港社會需要更大的包容性。」劉小康看着兩張海報,說香港故事。

蘇州誠品舉辦的《椅子戲.漢字記》展覽,是劉小康回顧設計生涯的具意義展覽,但向在場年輕記者談到香港昔日的回歸前恐懼,大家似乎覺議題離地。

劉小康辦公室有一張從台東買回來的飄流木製椅子,他特別喜歡,說是人與自然界對話的證明。

左邊是2002年,劉小康為前特首董建華的團結基金創作的海報,當時社會氣氛和而不同尚可坐埋一圍;右邊是雨傘運動後的設計,表達傘運後社會逆轉,講團結須花更大的力氣,亦未必能達成共識。

椅背上的「一」字,是書法家董陽孜所寫的「無」字其中一橫畫成的,劉小康受中國書法影響甚深而創作的椅子。

明式家具以高雅見稱,劉小康設計的「明式蹺腳椅」以兩椅互相扭合象徵文人思想上的交流,玩味十足。

他設計的「明式蹺腳椅」還有三座版本的。

和而不同vs求同存異

早陣子,劉小康也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劉小康決定設計》展覽。
「椅子」與「漢字」,是過去三十多年讓劉小康花盡心思的兩個主題,當中反映他的心路歷程,更見證着香港經濟起飛、文化繁榮以及97回歸等重大事件和歷史時期。劉小康說,早年較為在意藝術與設計之間的分野,但如今已逐漸將藝術與設計跨界融合,近年則更加關注藝術和設計在產業面向的發展。
劉小康說:「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來開幕時,我告訴她社會應該和而不同,她隨即說出她心聲,她經常說要求同存異,但這求同存異的確不容易。領導者或社會領袖要明白這一點,每一個群組或不同年輕人都有自己對社會不同看法和訴求,社會需要更大的包容性。」
書法和椅子表面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方是平面而椅子是立體、一虛一實、抽象vs具體。但劉小康卻認為兩個概念實際上關係微妙,「中國一個重要符號是明式家具,當我們分析明式家具便知道,它最關鍵不在於形式,而在於線條,它的美學也是基於線條多於功能,這是中國藝術的根本。」劉小康還戲謔,書法其實很實在,反之,椅子是虛位,待君入座。」
劉小康受到著名台灣書法家董陽孜和靳埭強的薰陶和啟發,愛上書法。他也愛不同朝代的椅子,從中找到了共通之處,就是兩者都講求線條的美。在《椅子書法》系列作品中,劉小康展現出遊刃有餘的功力,將富造型性的書法形態融入不同朝代款式的椅子,讓優美流暢的線條融合起來,顯示出文字與設計的完美結合。「透過書法與椅子結合,我希望能讓人透過身體的接觸感受筆勢。」
隨着議題的轉變,椅子也由平面變成立體,成為家具、雕塑、甚至公共藝術品。以《陰陽》男女椅方式互相榫接,述說的是一種溝通狀態,寓意人與人的對話往往圍繞着一些主題,倘若人人都各持己見,局內人就會被困在圈內;而局外人則被拒在圈外。溝通的地點不止於會議室內,亦可以公開擺放,使人人都可自由進出、加入討論,也可隨時離開,提供一個自由的討論空間。「這些椅子看似不實用,其實都迫使大家思考根本問題:椅子與權力的關係,椅子的形狀、大小和擺位,統統隱喻身份與權力。」說有意減產退休的劉小康透露,未來將投放更多時間在鑽研書法與椅子戲上,尤其前者,不用顧慮市場自然更能天馬行空。

由虛到實、從平面到立體,都是劉小康創作路上的里程碑,藉回顧展讓不同地方人感受香港設計。

劉小康多年前設計的終極「樂」字,投放了他對香港前景的期許,不是窮得只剩下錢,自由和平才是快樂的核心。

在蘇州誠品展出的公共藝術作品Agenda no.1。作品由多張椅子組成, 代表一種溝通的狀態。

記者:鄭天儀
攝影:伍慶泉
編輯:周頌文
美術:楊永昌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